关于公开征求《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征集单位:金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征集时间:[ 2023-11-25 00:00 ] 至 [ 2023-12-25 00:00 ] 状态:已结束
  • 征集公告
  • 征集渠道
  • 网络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其他渠道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
  •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
  • 文件

为构建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有效减轻或规避地质灾害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安全保障,我局起草了《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现征求意见稿予以公示,面向公众征求修改意见。

一、征集时间20231125日至1225

二、征集方式

(一)登录金寨县政府网站面向社会和公众意见征集平台(https://www.ahjinzhai.gov.cn/hdjl/yjzjk/index.html)留言

(二)电子邮件:发送至QQ邮箱942566736@163.com

(三)书面信件:邮寄至金寨县新城区江环北路金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中心203室(邮编: 237300),来信请注明《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字样。

(四)联系方式:李主任,0564-7356852

 

附件:1.《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2.《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

 

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近年来,国家、省、市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构建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减轻地质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信息技术,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隐患识别、风险调查、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基层防灾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大作为,结合我县实际,起草了《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3〕第394

2.《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

3.《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纲要》(自然资办202016号)

4.《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行动实施方案》(皖地灾防指20204号) 

5.《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6.六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7.金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三、起草过程

为做好起草工作,增强文件的科学性,10我局认真研学了国家自然资源部出台的《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纲要》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出台的《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行动实施方案》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出台的《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和六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台的《六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在1010-1020日期间,为全面掌握基本情况,我局组织工作人员到各个乡镇进行调研,摸清实际情况,形成初步数据;在1020-1031日期间,组织有关股室结合上级文件,完成起草文件初稿;111-1120日经过单位内部讨论、有关专家论证形成了征求意见稿;为了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群众的意见,决定于1125-1225日期间,通过金寨县政府网站面向社会和公众意见征集平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四、主要内容

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分为六个部分,旨在认清目前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形势,总结十三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成效,规划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和目标,落实地质灾害保障措施,确保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附件:《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因附件过大请下载后查阅)

  

   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25)(征求意见稿).pdf

网络渠道发表意见

其他渠道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

截至12月25日,该意见征集共收到来自线下电话反馈6条,其中采纳5条,未采纳1条,具体情况如下:

序号 名称 意见建议 采纳情况 理由
1 《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增加“十四五”期间开展应急演练和防灾培训场次,扩大培训人员范围和数量 采纳 提的建议很好,我们在规划中增加应急演练和防灾培训场次,并督促相关单位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落实,让更多人接受培训,掌握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2 《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在规划文本中多次提到党的二十大的有关内容,二十大召开的时间为2022年召开,规划是2021-2025年的规划,逻辑上是否合理 未采纳 县级规划编制是在自然资源部、省及市级规划编制后才启动,我县于20239月开始编制“十四五”规划的。
3 《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正式发布的文本不能用缩略词语,比如地质灾害就是地质灾害,不可简略为地灾。 采纳 提的非常正确,非常感谢!采纳修改。
4 《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前文“十三五”期间表述的为四位一体,后面表述的为五位一体,前后表述不一致;“四位一体”漏表述了群测群防员,“十三五”期间就已经有群测群防员了。 采纳 非常感谢!提的很好,采纳修正。
5 《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划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隐患区的,没有隐患区一说,应表述为风险区 采纳 提的正确,采纳修改。
6 《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规划编制落款金寨县人民政府是否合适?应该为金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采纳 非常感谢!我们会进一步核实确定。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2023年12月27日 8时48分

  在20231125日至20231225日期间,《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征集共计收到来自线上和线下的意见反馈6条,其中采纳5条,未采纳1条,具体情况如下:

序号 反馈渠道 意见建议 采纳情况 理由
1 线下电话

刘先生158****2341
增加“十四五”期间开展应急演练和防灾培训场次,扩大培训人员范围和数量 采纳 我们在规划中增加应急演练和防灾培训场次,并督促相关单位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落实,让更多人接受培训,掌握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2 线下电话

李先生181****5471
在规划文本中多次提到党的二十大的有关内容,党的二十大召开的时间为2022年召开,规划是2021-2025年的规划,逻辑上是否合理 未采纳 县级规划编制是在自然资源部、省及市级规划编制后才启动,我县于20239月开始编制“十四五”规划的
3 线下电话

王先生178****3188
正式发布的文本不能用缩略词语,比如地质灾害就是地质灾害,不可简略为地灾。 采纳 提的非常正确,采纳修改
4 线下电话

王先生156****1190
前文“十三五”期间表述的为四位一体,后面表述的为“五位一体”,前后表述不一致;“四位一体”漏表述了群测群防员,“十三五”期间就已经有群测群防员了 采纳 提的非常正确,采纳修改
5 线下电话

冯先生156****6481
划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隐患区的,没有隐患区一说,应表述为风险区 采纳 提的非常正确,采纳修改
6 线下电话

张先生181****2589
规划编制落款金寨县人民政府是否合适?应该为金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采纳 我们会进一步核实确定

文件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形势

(一)地质灾害现状

(二)“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成效

(三)“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形势

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目标

三、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和防治分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二)地质灾害防治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一)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风险底数

(二)不断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三)持续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四)着力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五)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

(六)提高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水平

五、地质灾害防治经费预算和预期效果

(一)经费预算

(二)预期效果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

(二)坚持依法防灾,严格制度落实

(三)筹措多源资金,加强资金保障

(四)调动社会力量,强化宣传培训

、附则

金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

金寨县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

 


 

   

为全面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金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纲要》《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行动实施方案》《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及《六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编制《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地质灾害类型为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基层防灾能力、科学研究和信息化建设等。

《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规划》适用范围为金寨县行政区域范围,规划面积为3920.33平方公里。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形势

金寨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东邻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和霍山县,南接湖北省英山和罗田县,西接湖北省麻城市和河南省商城县,北接河南省固始县和安徽省霍邱县。地理坐标:东经115°22′19″-116°11′52″,北纬31°06′41″-31°48′51″,行政上属安徽省六安市,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23个乡镇,14个社区,其中镇13个(梅山镇、麻埠镇、青山镇、燕子河镇、天堂寨镇、古碑镇、吴家店镇、斑竹园镇、汤家汇镇、南溪镇、双河镇、白塔畈镇、流波䃥镇)、乡10个(油坊店乡、长岭乡、槐树湾乡、花石乡、沙河乡、桃岭乡、果子园乡、关庙乡、铁冲乡、全军乡),全县面积3920.33km2,总人口68万,是安徽省面积最大、山区人口最多的县。

(一)地质灾害现状

金寨县地质灾害分布受空间和时间控制,时空分布规律明显地质灾害在地形上多发育于侵蚀中低山和剥蚀丘陵地区,浅丘状平原地区较少;东南部较多,中部、西部、北部较少,东南部的天堂寨镇、燕子河镇和北部的梅山镇为灾害多发乡镇;金寨县地质灾害在年份上主要集中发生在2003年、2008年2012年、2013年、2016年、2020年汛期。金寨县常见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泥石流,泥石流数量较少。总体呈点多、面广、规模小、危害性大的特点。金寨县地质灾害的危害特征主要表现在隐蔽性强、发生突然,运动速度快、威胁对象不确定以及成灾快等。

截至2020年底,全县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89处,共计威胁257户948人,财产5117.5万元。地质灾害发育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其中滑坡38处,占灾害点总数的42.7%;崩塌48处,占灾害点总数的53.9%;泥石流3处,占灾害点总数的3.4%;灾害规模均为小型;按稳定程度划分,稳定9处,基本稳定24处,不稳定53处;按行政区域划分见表1。

 

1   金寨县各乡镇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

序号

乡镇名称

灾害点(处)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总数

1

白塔畈

0

3

2

5

2

斑竹园

1

1

0

2

3

产业园

5

0

0

5

4

古碑镇

2

2

0

4

5

关庙乡

2

0

0

2

6

果子园乡

2

2

0

4

7

花石乡

1

0

0

1

8

槐树湾乡

1

1

0

2

9

麻埠镇

4

1

0

5

10

梅山镇

4

1

0

5

11

南溪镇

3

3

0

6

12

青山镇

1

0

0

1

13

全军乡

0

2

0

2

14

沙河乡

0

4

0

4

15

双河镇

6

2

0

8

16

汤家汇镇

5

2

0

7

17

桃岭乡

3

4

0

7

18

天堂寨镇

2

0

0

2

19

铁冲乡

1

1

0

2

20

吴家店镇

2

1

0

3

21

燕子河镇

1

1

0

2

22

油坊店乡

1

5

0

6

23

流波䃥镇

1

1

0

2

24

长岭乡

0

1

1

2

 

合计

48

38

3

89

(二)“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成效

在省自然资源厅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指导下,金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十三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通过开展搬迁避让、排危除险、工程治理等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由“十二五”末的114处降至89处,全县“十三五”期间累计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81处,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56处,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口由1367人降至948人,受威胁财产由7038万元减至5117.5万元。累计处置地质灾害险情98次。基本建成了系统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四大体系,全面提升了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创造了五年来地质灾害“零死亡”的佳绩,主要成效有:

1.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稳步推进

“十三五”期间,每年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开展,雨前排查、雨中巡查和雨后核查贯穿始终。全县累计查明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56处,核减地质灾害隐患点81处。2019年金寨县配合全省开展了切坡建房隐患排查,共查出切坡建房危险点2078处,其中258处已纳入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进行管理,剩余1820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移交地方乡镇人民政府防范管理。

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不断完

健全了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组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队伍覆盖全县范围内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与气象部门联合,共同开展地质灾害常态化预警预报工作,预警预报区域具体到乡镇一级,通过短信、微信、QQ群等多种途径对外发布,并将电话语音反拨运用到临灾预警工作中。严格履行24小时值班值守和监测预警职责,指导各地精准防灾。“十三五”期间,通过预警平台共发布地质灾害黄色以上预警31次,其中红色预警8次、橙色预警23次、黄色预警45次,重要提醒短信103次,累计处置地质灾害险情98次,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逐步由群测群防向群专结合转变。

3.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效果明显

“十三五”期间,全县共投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3757.53万元,累计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81处,其中,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工程治理项目15个,争取中央资金支持555万元,省级资金支持775.52万元,县政府配套资金682.01万元;搬迁避让“以奖代补”项目66个,争取中央资金支持42万元,争取省级补助资金870万元,搬迁受威胁群众243户885人。有效保障了受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

依托专业技术单位,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督查指导工作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队伍,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到县驻点包乡指导应急处理,督查指导主汛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排查、预警信息发布、监测员到位、值班值守、电话畅通、受威胁群众转移等情况,技术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强化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为值班人员配备必要的值班物资。利用“4.22”世界地球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等活动,采取多平台多形式多渠道,普及突发地质灾害预防、辨别、避险、自救等知识,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提高各级地质灾害防治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受威胁群众临灾条件下的自救能力。按照省、市、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要求,每年开展一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提升各级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及受威胁群众的避险和自救能力。每年对山区乡镇进行1~2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地质灾害防治社会氛围浓厚,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开展5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5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培训人员数量达300多人次。

5.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建立了切坡建房危险点数据库和动态更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小组,网格责任人、管理员、专管员、协管员、网格信息员“五位一体、网格管理、区域联防、绩效考核”的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体系日趋完善。

(三)“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及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2020年8月18-2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并作出重要讲话,要求做好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孕育地质灾害的背景条件复杂;二是气象条件依然复杂多变,极端气象事件呈多发频发态势;三是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已成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每年5-9月,均是全县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很大,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十四五”防灾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隐患识别能力仍需提升。地质灾害生成机理复杂,受工作精度、技术方法和手段等影响,风险隐患尚不能及时有效识别。二是地质灾害风险区尚未划定。应尽快查清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划定地质灾害风险区,提高全县风险区管控能力。三是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目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主要依靠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工作刚刚起步,地质灾害何时发生的问题仍难以解决,应尽快推进智能化监测预警工作,提升预报预警的精准度。四是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任务依然艰巨。目前地质灾害隐患点89处,需通过搬迁避让、排危除险、工程治理才能消除安全隐患。五是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仍需加强。应尽快推广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六是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资金不足。地方财力弱、资金筹措渠道少,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不足,部分需尽快监测、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未能及时实施治理,制约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的提升


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上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根本遵循,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减轻地质灾害风险为主线,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信息技术,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隐患识别、风险调查、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基层防灾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大作为,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金寨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二)规划原则

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对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群众逐户建档立卡,主动防范,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化防治工作新格局。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原则,严格落实防治责任。

3.科学防灾,智能预警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切实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及时捕捉灾害前兆信息,做到早发现、

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实现科学防灾、智能预警。

4.搬迁优先,综合治理。按照轻重缓急,分重点、分层级科学制定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治理、排危除险等综合治理措施。坚持以搬迁避让为主、工程治理为辅,对风险等级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优先实施搬迁避让,对风险等级高、不宜搬迁避让的实施工程治理,对险情紧迫、治理措施相对简单的通过排危除险消除隐患威胁。

5.群测群防,专群结合。开展地质灾害科普宣传,不断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依靠基层群众进行群测群防。同时,加大普适型专业监测设备的推广应用,实现专群结合、人技结合,有效提高地质灾害的成功预报率。

(三)规划目标

“十四五”期间,在省自然资源厅、市委、市政府及县委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要求。一是进一步加强全县地质灾害的基础性调查工作,全面完成县级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任务,掌握全县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和成灾机理,适时开展重点乡镇1:1万地质灾害风险精细化调查评价工作,加大对切坡建房的调查;二是建成新型高效的群专结合监测预警网络和气象预警体系,显著提高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全面推进“五位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体系;三是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对威胁人数多和危险性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排危除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四是构建更加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和装备保障体系,显著提升基层防灾能力;五是构建地质灾害防治科普体系,切实提升群众识灾防灾和自救互救能力;六是构建功能全面的地质灾害风险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实现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指挥调度、综合防治的智能化管理与数据实时动态更新,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数据支撑。具体见2

2025年,全面建成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能力建设,努力消除危险程度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确保地质灾害零死亡,从源头上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实现地质灾害防治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2  金寨县地质灾害调查、防治规划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目标

指标属性

 

地质灾

害调查

研究

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平方

公里

3920.33

约束性

1:1万重点乡镇地质灾害风险精细化调查评价

乡镇

1

预期性

地质灾害隐患点“三查”

5

约束性

地质灾

害监测

预警

市、县(区)共用的监测预警平台

预警项目

1

预期性

雨量站点建设

48

约束性

普适性监测点

35

约束性

地质灾

害综合

治理

搬迁避让

6处21户

预期性

工程治理

22

预期性

排危除险

25

预期性

信息化

建设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数据库

1

约束性

 


三、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和防治分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

1)高易发区1

高易发区1面积为1177.79km2,占调查区总面积30.04%,高易发区Ⅰ1分布在槐树湾乡长冲村-古碑镇袁玲村一带,分布面积较大的乡镇分别为油坊店乡、槐树湾乡、麻埠镇、白塔畈镇南部、南溪镇、果子园乡、花石乡、吴家店镇、天堂寨镇、燕子河镇等乡镇,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呈明显的条带状,与河流、构造分布高度吻合。区内发育多条断层,分别是晓天-磨子潭深断裂、夏家山断层、徐家坳断层、十八盘断层、姚家湾断层、燕子河断层、花石断层等;岩石破碎、发育韧性剪切带,岩组主要为深变质岩岩组。沿道路居民分布较多,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岩石风化程度以强风化为主,部分全风化,岩体力学性质差,抗压和抗剪强度低。

区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3处,其中崩塌16处,滑坡15处,泥石流2处,规模均为小型,潜在威胁人口102341人,威胁财产1955.5万元。

2)高易发区2

高易发区2面积为134.30km2,占调查区总面积3.43%,高易发区Ⅰ2分布在桃岭乡-全军乡一带,主要分布在桃岭乡、全军乡东部,发育较坚硬薄层-页片状浅变质岩岩组,发育金寨深断裂,破碎带宽至1km以上,受断层影响,片岩破碎易风化。区域人类活动强烈,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区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处,其中崩塌3处,滑坡4处规模均为小型,潜在威胁人口19户84人,威胁财产491万元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中易发区面积为1752.07km2,占调查区总面积44.69%,中易发区除县城北部平原区外均有分布。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高易发区的外围,主要分布在双河镇、铁冲乡、沙河乡、斑竹园镇、吴家店镇、古碑镇、青山镇、槐树湾乡。距离河流稍远的区域,与工程地质岩组吻合度较高,主要分布在较坚硬薄层-页片状浅变质岩岩组,坚硬厚层-中厚层深变质岩岩组两类工程地质岩组内,岩石以强风化为主,部分中风化,岩体结构可见多层为主,节理裂隙较发育。饱水状态下,较易失稳,可能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其它岩组零星。

区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9处,其中崩塌22处,滑坡17处,均为小型,潜在威胁人口为110户413人,威胁财产2148万元。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低易发区面积为673.61km2,占调查区总面积17.18%,低易发区分布在天堂寨镇风景区、九峰尖林场、经济开发区、汤家汇镇一带,分布面积不均。距离河流较远的区域,与工程地质岩组吻合度较高,主要分布在坚硬厚层-中厚层深变质岩岩组,坚硬块状侵入岩岩组,坚硬、较坚硬薄-厚层状碎屑岩岩组等三类工程地质岩组内,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区和无人居住的高起伏中山区域。

区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其中崩塌7处,滑坡2处,泥石流1处,均为小型,潜在威胁人口为26户110人,威胁财产523万元。

4.地质灾害易发区

非易发区面积为182.56km2,占调查区面积4.66%,非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梅山镇北部、白塔畈镇北部,区内无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

(二)地质灾害防治区

安徽省金寨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面积3064.16km2,占国土面积78.16%;次重点防治区面积673.61km2,占国土面积17.18%;一般防治区面积182.56km2,占国土面积4.66%。

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

除北部的现代产业园外,金寨县所有乡镇均有分布,分区面积为3064.16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8.16%。该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岩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人口密度较大,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气候条件多变,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区内现存地质灾害隐患点79处,其中崩41处、滑坡36处,泥石流2处,潜在威胁人数231户838人,威胁财产4594.5万元。

防治重点:乡镇、村庄、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区及切坡建房隐患点;交通干线、重大水利水电等重要基础设施;国家森林公园、重要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综合治理:规划期内完成搬迁避让5处18户,工程治理21处,排危除险24处。

2.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

分布在槐树湾乡、油坊店乡、沙河乡、关庙乡、汤家汇镇、双河镇等一带,分区面积为1093.21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7.89%。该区地质环境条件一般,人口密度较大,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气候条件多变,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区内现存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其中崩塌7处、滑坡2处、泥石流1处,潜在威胁人数26户110人,威胁财产523万元。

防治重点:乡镇、村庄、学校等人口密集区及切坡建房隐患点;主要交通干线等重要基础设施;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

综合治理:规划期内完成搬迁避让1处3户,工程治理1处,排危除险1处。

3.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Ⅲ)

分区面积为182.56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66%。区内地质环境条件简单,人口密度较小,人类工程活动较弱,气候条件多变,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非易发区。区内现存地质灾害隐患点0处。

防治重点:风景区、乡镇、村庄、学校等人口密集区及交通干线等重要基础设施,自然保护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一)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风险底数

1.深化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

加强巡查,及时捕捉灾险情前兆和灾变信息,提前预报预警,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早期识别能力。

2.完成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全面完成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查明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背景条件及其类型、分布、规模,分析地质灾害的孕灾条件、诱发因素,对全县进行风险评价与区划,划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的风险等级,形成全县风险一张图,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空间数据库。对典型地区鲜花岭一带开展1:1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精细化调查评价。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成果为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服务平台和风险区管控提供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底数等数据,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基础数据。

3.持续开展地质灾害“三查”工作

严格落实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制度,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查责任落实、查地质灾害隐患、查灾险情变化,确保每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监测员、有责任人,做到一点一案、一点一策。及时更新各隐患点监测责任人和监测员信息,同时向受威胁的人员和监测人员讲解灾害体的特征、具体监测方法以及防治措施和建议。加大地质灾害“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力度,最大限度地发现“隐患在哪里”,将新增隐患点及时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

(二)不断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1.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根据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平台推送的相关预警预报信息,强化与县气象局联合会商研判,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短信、电话和人工传报等方式,实时、靶向发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信息到各级防灾责任人、群测群防员和受威胁群众。进一步推进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提升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工作,实现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全覆盖,与省、市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最终实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数据库更新等智能化预警、一站式管理、精准化监测,实现常规预警与动态预警相结合,不断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精准度、时效性和实用性。

2.提高雨量站点布设密度

综合利用气象、水利等各部门雨量监测资源,加强降水站点信息分析,依托省自然资源厅雨量站点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雨量站点布设密度,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增建雨量站至少48处,逐步实现区域全覆盖。

3.完善群专结合监测网络

继续发挥群测群防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哨兵”作用,继续保持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全覆盖。针对威胁人口较多、危险性较大、风险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科学布设裂缝计、土壤含水率仪、GNSS卫星定位仪、倾角计和加速度计等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实时、精准监测隐患点动态变化。2025年底前完成35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普适型监测设备的安装。

4.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

结合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不断完善优化地质灾害网格化管理体系,落实乡镇(街道)、村(社区)、自然资源管理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群测群防员“五位一体、网格管理、区域联防、绩效考核”的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确保强降雨期间24小时值守、监测、巡查、预警等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到位。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技术优势,强降雨期间至少安排1名专业技术人员驻县并提供技术服务,及时研判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化趋势,发送预警信息,提前落实防范措施

(三)持续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1.大力实施搬迁避让工程

对风险等级高、工程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土地整治等政策,统筹安排,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考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实施搬迁避让,及时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十四五”期间,全县实施搬迁避让攻坚行动,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方式,计划分年度实施“搬迁避让”6处21户,实施乡镇为油坊店乡、梅山镇、青山镇、双河镇、燕子河镇和吴家店镇。

2.稳步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对威胁县城、集镇、学校、景区、重要基础设施和人口聚集区,且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高风险地质灾害隐患点和经识别、调查新发现的稳定性差、风险等级高、不宜避让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及时对受损或防治能力降低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采取清淤、加固、修缮等维护措施,确保防治工程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对险情紧迫、治理措施相对简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投入少、工期短、见效快的工程治理措施,及时排危除险,切实减轻灾害威胁。计划实施工程治理22处,实施排危除险工程25处。对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纳入动态整治范围。

(四)着力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1.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支撑体系

继续依托市级地质灾害防治中心等专业技术单位,不断健全县级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支撑体系。继续完善地质灾害网格化管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团队建设,及时补充完善汛期驻守专家队伍,全面推行专业技术队伍驻县包乡,建立延伸至乡镇基层的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将防灾措施落实到点、到坡、到户、到人,打通地质灾害防治“最后一公里”。

2.提升地质灾害防御保障能力

加强基层地质灾害防治普适型物资装备的保障,确保基层有效开展隐患监测巡查,组织群众转移避险。加快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预警预报、应急调查、工程治理等各项工作中的推广应用,综合利用地勘单位或科研院校专业化技术装备,加强地质灾害野外用车保障,大幅提升地质灾害防御信息获取能力、通信保障能力和数据综合分析能力。

3.推动全社会参与防灾减灾

依托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乡村干部、群测群防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类人员防灾减灾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共建共享的地质灾害防治新局面。探索构建市场主导、政策支持的地质灾害保险体系,引入社会力量有效应对灾害风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切实担负起切坡建房属地管理责任,积极引导切坡建房户自查、自测、自防、自治,有效降低灾害风险。

4.推进“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模式

在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控体系基础上,基于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结果,综合考虑地质、地形、诱发因素、承灾体等,划定更为精确和精细的风险防范区,形成“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机制、责任体系和技术方法,逐步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一点一区一管控”的工作机制。

(五)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

1.加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

努力解决“隐患在哪里” “结构是什么” “什么时候发生”等关键问题,持续深化开展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项目,加强极端天气引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判断等研究,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

2.构建地质灾害防治科普体系

紧紧围绕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主题,制作地质灾害防治科普教材和产品,加强典型案例宣传,构建适应不同对象和不同需求的地质灾害防治科普体系,全面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切实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识灾、防灾、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3.助力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

结合县内地质灾害频发多发的实际,依托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致力于全县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预报、工程治理等重点方面的技术研究。

(六)提高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水平

以现有地质灾害调查数据为基础,建设完成地质灾害隐患和切坡建房隐患数据库,实行地质灾害防治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实现与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和灾险情信息等“一张图”管理,提升地质灾害信息化管理功能,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数据支撑,为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精准高效服务。


五、地质灾害防治经费预算和预期效果

(一)经费预算

1.预算项目

预算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与搬迁、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信息化建设。

2.预算依据

1)《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

2)《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2007年);

3)《安徽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定额》(2016年);

4)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建设、搬迁避让等预算为2020年的市场估价;

5)我县有关部门现行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费用补助标准。

3.预算结果

按照以上方法估算,我县“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拟投入预算经费4413.00万元。具体经费见表3。

 

3  金寨县“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费预算

项目名称

时间安排(年)

项目内容

估算费用     (万元)

备注

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

 

2021-2023

金寨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670

 

2023-2025

1:1万重点乡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

150

 

2021-2025

年度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能力建设

275

 

2021

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编制

10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2023-2025

地质灾害气象实时定向预警平台建设

50

 

2021-2025

雨量站点建设(48处)

38

 

2021-2025

普适性监测点(35处)

218

 

地质灾

害综合

治理

2021-2025

地质灾害搬迁避让(6处21户)

315

 

2021-2025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22处)

2270

 

2021-2025

地质灾害排危除险(25处)

411

 

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

2021-2025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数据库

6

 

合计

4413

(二)预期效果

1.减灾防灾的预期水平

1)通过开展地质灾害全面调查和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结合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和每年的隐患点“三查”等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县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提高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处理、更新的效率,提高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应急反应能力,使已知和新发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全面监测,地质灾害防御体系逐步得到健全。

2)通过完成我县地质灾害雨量站点、普适性监测设备以及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精度和风险预警水平。

3)通过完成搬迁避让和综合治理工作,可解除受威胁人口151户597人,减少潜在经济损失3328万元。

4)通过推进我县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体系建设,可以快速、有效地应对地质灾害突发事件。

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本规划实施后,通过地质灾害防治投入的4413.00万元,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发生,解除受威胁人口151户597人,减少潜在经济损失约合人民币3328万元,取得较好的短期和长期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2)社会效益

本规划实施后,可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迈进,通过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的防止和控制地质灾害对城市居民、重要基础设施和交通干线的威胁,对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3)环境效益

通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提高地质环境保护和管理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质环境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科学型”转变,使地质环境的开发和利用逐步走向有序化、合理化,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生态环保优先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跨越。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强化规划实施的统一领导,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县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文化和旅游、气象、应急、能源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层层落实防治责任和措施,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

(二)坚持依法防灾,严格制度落实

坚持依法依规管控,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在工程建设中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同时”制度,严格落实地质灾害“三查”制度、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地质灾害监测制度等。科学安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引导各项建设选址尽量避开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地区,从源头上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避免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三)筹措多源资金,加强资金保障

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县级财政年度预算,建立政府、社会和责任者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经费投入机制,并做好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工作,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专款专用。各级政府要把规划实施与乡村振兴、村庄整治紧密结合起来,加大资金投入,形成政策措施合力,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金保障水平和投入效率。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支持,主动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积极探索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

(四)调动社会力量,强化宣传培训

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介宣传,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力度,普及地质灾害及防灾避险知识。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及骨干群众,参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和防灾避险技能演练,把地质灾害宣传培训的重点放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尤其是乡镇、街道、村庄、社区、学校等,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避险搬迁的积极性,实现“要我防”到“我要防”的观念转变,让地质灾害防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筑牢战胜地质灾害的全民防线


七、附  

本《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附表、附图及编制说明。

本《规划》由金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