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前公示】《金寨县古碑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稿

2024-02-20 17:11来源:金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为优化古碑镇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配置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开发秩序,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编制《金寨县古碑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目前,《规划》草案已经编制完成。为使公众充分了解《规划》草案内容,并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凝聚社会共识,现面向社会进行公开公示。公示时间:2024年2月20日至2024年3月22日,共计30天。

公示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通过邮寄信件、传真及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意见建议。

邮寄地址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古碑镇迎宾大道古碑镇人民政府(古碑镇邮编237351)

电子邮箱 gbzdzb@sina.com

联系电话 0564-7456009

 

《金寨县古碑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一、规划范围和期限

本次规划范围为古碑镇行政辖区,分为镇域和镇人民政府驻地两个空间层次。

镇域包括其下辖的 15 个行政村(响塘村、司马村、余岭村、水坪村、宋河村、七邻村、王湾村、迎河村、官池村、袁岭村、留坪村、黄尖村、陈冲村、黄集村、南畈村)全部国土空间,总面积 223.23 平方千米。

镇人民政府驻地规划范围为同级城镇开发边界范围,总面积 90.85 公顷。

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远期目标年为2035年。

二、规划定位和目标愿景

1、规划定位

金寨县中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城镇和交通枢纽,承担旅游集散服务、商贸流通服务和农副产品加工职能的生态宜居镇。发挥县域地理中心和便捷交通优势,打造交通枢纽重镇;充分利用邻近“天马”旅游区优势和茶叶、山核桃、猕猴桃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壮大提升农产品加工销售产业链,打造旅游休闲强镇和特色生态农业大镇。

2、规划目标

2025 年目标:建设成为山水秀美的绿色生态小城镇。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国土空间格局明显优化,生态空间保护成效显著,农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城镇空间更加集约高效,国土空间治理逐步完善,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山水林田湖草得到全面系统保护,生态宜居品质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2035 年目标: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宜居小城镇。形成安全、高效、协调的国土空间格局,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高质量生活的美丽家园。为古碑镇打造“金寨县中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城镇和交通枢纽,承担旅游集散服务、商贸流通服务和农副产品加工职能的生态宜居镇”提供空间保障。

三、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1、落实三区三线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79.87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9.65平方公里(2.95万亩)。

附图1 镇域国土空间控制线规划图

2、全域总体格局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为基础,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基本原则,构建“一主一副、三轴三片”的镇域总体空间格局。

“一主”:即古碑镇镇区,为带动镇域发展主中心。突出综合服务功能和核心带动作用,做强中心镇区。

“一副”:即以宋河行政村作为镇域南部发展副中心。重点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联动镇区,实现功能的有效覆盖。

“三轴”:即结合镇域发展重点、交通走廊,形成“一主两副”三条发展轴,分别为依托 S251 形成南北贯穿镇域的农旅融合发展轴;依托沪汉蓉、宣商两条交通走廊形成的综合交通发展轴;依托 X329 形成的乡镇联系轴。

“三片”:即以“三区三线”和自然保护地分布为基础,结合镇域资源发展利用发展水平,构建,南部生态屏障区、中部文旅融合区、北部优质农业区。

附图2 镇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图

3、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落实县级规划分区划定成果,乡域共划定六类一级规划分区,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矿产能源发展区。并细化为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其他红线区、城镇集中建设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林业发展区六类二级规划分区。

附图3 镇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图

 

四、产业发展引导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金寨县的讲话精神,以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红色基因为主线,以绿色生态为底蕴,延伸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着力培育壮大双河产业。以“红、绿、蓝、古”四色为底蕴,打造“四色”旅游目标,培育壮大古碑镇旅游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集绿色氧吧、红色文化、生态农业、古色历史、健康养生为一体的旅游新业态。

重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明确“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的旅游定位,重点打造“天马驿站,魅力古碑”旅游 IP。统筹镇内现有旅游资源,重点布局红岭公路沿线景观带,启动水坪九龙井生态旅游观光项目、宋河金竹药生态谷民宿项目建设,推动留坪茶旅融合项目和“爱情湾”摄影基地尽快投入试运营。积极筹办各类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环镇旅游观光带”。

延伸拓展红色文创产业。积极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塑造红色文旅之地;利用现代科技、文化创意,延伸发展红色文创产业,重点发展红色旅游纪念品、红色文艺创作、红色 VR 再现,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提高红色旅游价值链,带动人民发展致富。

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大力发展茶叶、蚕桑、中药材、果蔬四大主导产业,发挥镇内相关领域核心企业带动作用,提升打造一批高标准茶园、果蔬大棚、休闲采摘园,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扩大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继续保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良好势头,探索发挥村级小型公益性项目建设主体带动作用,拓展村集体经济增收新途径。

五、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1、综合交通

衔接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实区域性道路建设。充分考虑区域、镇域、镇区三者之间的交通网络特点,加强城镇内外交通联系。构建形成六武高速、G4222 和县至襄阳高速公路、S331 青山至分水岭、S251、X329 龙斑路、X448 响

黄路、响洪甸水库(4A) - 天堂寨风景区(5A)公路南北畅通、东西贯通的交通廊道。

高速公路:六武高速(现状)、G4222 和县至襄阳高速公路、

省道:S331 青山至分水岭、S251

县道:X329 龙斑路、X448 响黄路、响洪甸水库(4A)-天堂寨风景区(5A)公路

农村道路:深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工作,打造美丽农村路,即改造县乡公路升级、建制村通双车道、自然村通硬化路及联网路建设。

公共交通规划:完善公共交通建设,促进镇政府驻地与村庄的交通耦合,实现绿色出行。公交站点结合各个自然村分布情况系统安排,合理布局公交站点,公交停靠站站址宜设在区域主要道路两侧。

2、公共服务设施

形成乡镇-村两级公共服务体系。

乡镇级:主要位于镇政府驻地及周边,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构建 15 分钟生活圈。主要配置镇级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中小学及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养老服务、旅游服务等设施。

中心村级:主要分布于各行政村的中心村,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配置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健身广场、村卫生室、老年活动室、村务室、便民农家店、物流配送点等设施。

自然村级:分布于各自然村内,为距离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较远的自然村提供必需的便民服务。因地制宜的配置文化活动室、健身广场、老年活动室、便民农家店、物流配送点等设施。

六、乡政府驻地空间布局

1、用地布局

统筹安排中心镇区各类用地,优化形成“双心双轴”的整体空间格局。其中,“综合服务中心”为以古碑镇政府为核心的镇区发展核、“生活服务中心”为镇区东部居住组团;沿迎宾大道(S245)的城镇发展轴、以及沿 S251 的城镇发展轴。通过镇乡统筹、用地集约、产业多元、生态融合,打造红绿交织的特色古碑。

附图4 镇区用地布局规划图

2、交通组织

构建通达高效的交通体系。规划建设“主-次-支”三级道路体系。主干路红线宽度为12-20米,次干路道路红线宽度为12米,支路道路红线宽度为6-9米。以现状路网为基础,完善次支路网建设,合理布局交通枢纽及停车空间。

主干路:充分衔接过境区域道路,以迎宾大道为镇区主要道路,东西串联整个镇区。

次干路:以将军路、梅山路作为次要道路衔接连通 S251(老)与 S245,形成镇区南部交通网络骨架。

支路:以现状支路网为基础,依托地形构建小尺度、分区差别化的支路网络。

道路横断面:镇区主、次干路机动车道采用一块板断面形式,根据不同道路的不同功能,采用适宜的断面组合。

附图5 镇区道路交通规划图

    七、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

落实“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规划体系,分层、分级落实《金寨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本规划确定的2035年目标和各项指标,推进重点地区的规划研究和编制。

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规划定期评估制度。建立公开、透明、制度化的动态维护机制,根据规划实施评估结果经行动态维护。建设国土空间信息平台,形成全乡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