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一次食用小龙虾不超10只!
一、食用小龙虾的健康隐患
1.哈夫病。指患者食用水产品24小时内出现的不明原因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近年来在江苏、安徽、湖北等地频频因食用小龙虾而诱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指横纹肌急性损伤引起肌纤维细胞破裂和坏死后,释放大量肌红蛋白、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进入外周血液造成的临床综合征。典型症状为全身肌肉僵硬、疼痛(酸痛),部分病例会出现酱油色尿,但通常无发热和关节疼痛,无神经麻痹,仅少数出现消化道症状,大部分预后良好,个别严重者会出现急性肾衰竭。
2.重金属和细菌污染。小龙虾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吸收环境中的重金属和细菌等污染物。如果小龙虾的养殖环境受到污染,那么这些污染物就会通过食物链进入小龙虾体内。此外,在加工和烹饪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或者使用不新鲜的食材,也可能会导致细菌滋生和污染。
3.过敏反应。小龙虾中含有一种名为原肌球蛋白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是虾类中的一类主要过敏原物质。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来说,食用小龙虾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如皮疹、腹泻、哮喘、休克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4.痛风。小龙虾和啤酒的嘌呤含量较高,同食容易加重体内尿酸的积累,从而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

二、食用小龙虾的注意事项
1.购买正规渠道养殖的小龙虾
不要在街头流动摊点购买小龙虾,或者自行到江边或河沟捕捞野生小龙虾进食,野外水质状况不明,小龙虾的品质无法得到保证,尤其是洪水冲出来的小龙虾不要吃。

2.尽量选择食材新鲜的小龙虾
新鲜的小龙虾个头均匀,头和身几乎各占一半,颜色红亮,腹毛和爪毛干净、腹白,新鲜的龙虾肉有弹性、嚼劲。外出就餐食用小龙虾时,要选择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店铺。
3.烧熟煮透
买回来的小龙虾,最好放清水里养24-36小时,使其吐净体内的泥沙等杂质,并清洗干净。小龙虾有硬壳,要适时增加烹饪时间确保煮透,力保杀死小龙虾体内的细菌和寄生虫。
4.不吃或少吃虾头、虾黄
小龙虾大部分的器官都集中在头部,虾黄是是虾的肝胰腺,虾头更容易吸附蓄积重金属、毒素及细菌等污染物。
5.适量食用
一次食用小龙虾的数量不宜过多,最好控制在10个以内。如果吃完小龙虾的24小时内,出现全身酸痛乏力,进而四肢肿胀、酱油色尿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配合医生治疗和问询。
6.采取正确的剥壳方法
龙虾的壳坚硬且边缘锋利,剥壳时若方法不当或用力过猛,很容易导致手指受伤。一旦细菌侵入伤口,就可能引发指头感染等严重后果。建议食客们在吃龙虾时佩戴手套,以减少手指与虾壳的直接接触。此外,还可以使用专用的剥虾工具,如剥虾钳、剥虾刀等,帮助剥离虾壳,降低受伤的风险。如果不小心在剥壳过程中受伤,应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并进行消毒,然后涂抹抗生素药膏并包扎。若出现红肿、疼痛等感染症状,务必及时就医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三、小龙虾禁忌人群

1.痛风患者慎食。小龙虾属于高嘌呤食物,痛风患者食用后可能加重病情,应谨慎食用。
2.过敏体质与消化不良人群慎食。小龙虾是高蛋白食物,过敏体质人群食用可能发生过敏,过量摄入蛋白质也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
3.孕妇、老人、儿童慎食。由于小龙虾可能存在寄生虫和细菌污染的风险,孕妇和儿童应谨慎食用,确保食品安全。
最后提醒大家,小龙虾不宜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柿子、葡萄、山楂等)一起食用,因为其中的砷元素可能与维生素C产生化学反应,导致中毒。此外,小龙虾也不宜与鞣酸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菠菜、茶叶等)一起食用,以免影响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引起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