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科普】消除母婴阻断,拒绝“艾乙梅”
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中,有一种潜在风险却可能如阴霾笼罩——母婴传播。艾滋病、乙肝和梅毒这三种疾病,都可能通过母婴传播威胁宝宝健康,但幸运的是,通过母婴阻断措施,能为宝宝构筑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关于“艾乙梅”,你知道多少
1.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逐渐丧失。患者初期可能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随后免疫系统不断受损,会出现各种严重感染和恶性肿瘤。目前艾滋病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患者可以长期带病生存。
2.乙肝: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乙肝病毒生命力顽强,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很多慢性乙肝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但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肝脏炎症、肝硬化甚至肝癌。
3.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梅毒病程复杂,初期主要表现为硬下疳,二期梅毒会出现梅毒疹等症状,若未及时治疗发展到三期,会侵犯心血管、神经等多个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危及胎儿生命,“艾乙梅”不容小觑
“艾乙梅”可经性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其中母婴传播,又称为垂直传播,是病原体从母体传播给新生儿的三种主要方式。具体包含:
1.宫内感染:在孕期,母亲体内的病原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2.产时感染:分娩时,血液中的病原体通过宝宝皮肤、黏膜的细微损伤造成感染。
3.产后感染:母乳喂养时,病原体从新生儿消化道黏膜的破损部位侵入,造成产后感染。
早检测、早干预,预防“艾乙梅”从备孕开始
1.艾滋病:及时进行药物干预治疗;若夫妻中仅女方感染,在病毒控制后可选择体外授精;若夫妻中仅男方感染可在规范治疗,病毒控制后于排卵期自然受孕。
2.乙肝:由专业医生评估肝脏功能及全身状况,以决定合适的备孕时间;肝功能异常的妇女需暂时避孕,以休息为主。待恢复正常且稳定 3个月后再考虑备孕;若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需进行抗病毒治疗,肝功能恢复后方可备孕。
3.梅毒:在医生评估后,完成规范治疗;复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或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等,确认转阴后方可考虑受孕。
已经感染,及时阻断也可以生下健康宝宝
1.艾滋病母婴阻断:从孕期就开始。感染HIV的孕妇需尽早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降低体内病毒载量。分娩时,根据病毒载量和产科情况选择合适方式,病毒载量高时剖宫产可减少传播。产后避免母乳喂养,采用人工喂养。经规范阻断,传播率可降至2%以下。
2.乙肝母婴阻断:孕期高病毒载量的乙肝妈妈,在孕24 - 28周可遵医嘱服用抗病毒药物。宝宝出生12小时内,要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首剂乙肝疫苗,二者联合使用阻断成功率超95%。后续按程序完成乙肝疫苗接种,可刺激宝宝自身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3.梅毒母婴阻断:关键在早发现早治疗。孕期产检筛查出梅毒,及时用苄星青霉素治疗,基本能避免胎儿感染。若对苄星青霉素过敏,也有替代治疗方案。
产后如何进行阻断
1.艾滋病产妇:婴儿出生后,需尽早(一般在6 - 12小时内)开始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具体的用药方案和疗程,会依据婴儿的暴露风险、母亲孕期的治疗情况等因素,由专业医生制定,通常用药时间持续4 - 6周 。在用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嘱,不能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
2.乙肝产妇:疫苗及免疫球蛋白注射,宝宝出生后12小时内,需尽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接种首剂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能够迅速中和进入婴儿体内的乙肝病毒,为婴儿提供短期的被动免疫保护;乙肝疫苗则通过刺激婴儿自身免疫系统,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获得长期免疫能力。后续还需按照0、1、6月的免疫程序,完成剩余剂次乙肝疫苗的接种。
3.梅毒产妇:如果母亲患有梅毒,新生儿需进行相关检查,如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等,以判断是否感染。若确诊感染,应立即开始规范的抗梅毒治疗,一般选用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若婴儿未感染,但母亲在孕期未接受规范治疗或治疗不足,婴儿也需要接受预防性治疗。且婴儿在出生后的第3、6、9、12、15、18月龄,都要进行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和非螺旋体血清学试验。
母婴阻断是爱的传递,是科学的力量。从知晓到行动,从关怀到支持,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消除母婴传播,让每一个宝贝都能在无“艾”、无“炎”、无“毒”的世界里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