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顺实验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为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结合学校地域特色以及学生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原则
坚持思想引领原则。在劳动实践中,学生能尊重劳动,尊重不同劳动者,体验不同行业劳动者的辛苦和快乐,通过劳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坚持有机融入原则。把劳动教育融入生活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劳动情感。
坚持实际体验原则。学生能自觉劳动,体验和感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分享劳动成果,学会在劳动中自我管理和分工合作。
坚持适当适度原则。从目标和任务出发,结合学生年龄特征、生理特点、性别差异,适宜地安排学生劳动内容和项目,适度地安排劳动难度和强度,确保劳动安全,形成劳动效率意识、劳动质量意识。
二、课程结构
以学生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学校构建以实践体验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自理劳动、社会服务劳动、基地实践劳动、生产技术劳动、创新设计劳动。
1.生活自理
学校要围绕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劳动建构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我的书包我整理”“学会叠衣服”“使用七步洗手法洗手”“学会对垃圾进行分类”等,从自理到自律再到自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
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可以改变学生“以自我中心”的现状,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学校积极构建社会服务课程,如参加植树造林、社区服务、爱国卫生运动、志愿者服务等服务型劳动活动,在活动中体认价值、体悟担当,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
3.基地实践
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为学生了解自然,进行职业体验,更好地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开辟新的实践路径。学校围绕劳动课程体系,打造小农夫耕园学校劳动基地,开发种植类课程,种辣椒、茄瓜、番茄、生菜等农作物,利用劳动课实践组织学生种植、观察、管理、分享,调动观感体悟。通过劳动教育掌握种植技能,了解植物生长规律,验证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开辟校外实践基地。学校与各级劳动实践基地合作,组织学生在不同时间节点开展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农夫和辅导员的带领下学习专业知识,将课堂知识迁移到课外,拓宽了视野,激发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精神。
4.生产技术
劳动需要体力,更需要技术。我校很多学生劳动技术基础薄弱,因此,劳动教育要让学生从小接触材料、认识工具、设计与制作。学校积极构建技术操作课程,如“木工制作我来做”“制作香包”“学会缝纽扣”“植物嫁接”“包粽子”等,引导学生关注过程,精准掌握劳动技巧,树立技术意识,培育技术思维,形成技术技能。
5.创新设计
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新时代下开展劳动教育,一方面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劳动工艺;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引起了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的重大变革,我们必须培养高科技的新型人才。为此,学校鼓励创新设计劳动教育,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整合与运用的时代新人,让它成为一种授人生活技能、播种幸福的教育。
三、劳动必修课
学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注重校内劳动和校外劳动结合,劳动实践和劳动感受结合,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结合,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大环境,从“生活自理”“社会服务”“基地实践”“生产技术”和“创新设计”五大主题,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具体见下表。
四、劳动教育评价
学校通过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雏鹰争章进行评价,树立学生劳动意识,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例如,针对生活自理劳动,争当生活“小能手”等,相应奖章设置为教室打扫(清洁章)、设计制作(巧手章)、校园美化(队务章)、收纳摆放(整理章)、日常技能(清洗章)、美食系列(烹饪章)、爱绿护绿(环保章)。每班级每个奖章限一人申报,择优评选与表扬。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劳动教育组织领导。学校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党总支部书记担任组长,各校区校长为副组长,各校区二级机构人员、班主任为成员。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相关工作计划,统筹安排部署。
2.加强劳动课程组织管理。学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根据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从劳动教育价值、课程体系、实践路径、支持体系等方面系统探索,让学习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发生,让劳动教育在校园内外大放异彩。劳动教育课程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为学生创造了实践体验的广阔空间,以及探究创新、张扬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全面成长的需要。
3.加强劳动教育专项经费保障。学校把劳动教育相关经费纳入学校总体经费预算内,以保障相关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鼓励师生们勇于实践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