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梅山第二幼儿园 2025年春学期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遵循《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进一步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围绕幼儿园核心工作,立足常态,突出重点,夯实基础,努力让思想、行动在实践中成为统一体。抓实幼儿园教育教学常规,优化幼儿一日活动,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努力打造园所品牌教育。
二、工作目标
1.制定符合园本实际的保教常规制度与检查制度,落实保教常规管理。
2.做好游戏化课程的推进,以集体或小组的形式常态化开展思维共享活动。
3.拓展教研工作思路,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
4.做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按时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活动,并结合传统节日、节气、本土文化等开展主题教育课程。
5.切实做好家长工作,努力营造家园合力的教育环境,促进多向互动,实现幼儿、教师、家长共同发展。
6.抓好课题研究,创新引领,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
7.建立幼小衔接长效研究机制,探索“四个准备”在一日环节中的融合,培养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8.聚焦教研联盟机制建设,凝心聚力,实现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三、工作重点与措施
1.落实保教常规管理。园所工作计划制定要注重为班级、教师工作计划服务,做到计划谋在前。保教人员要经常深入一线,随堂听课,组织教师按时开展教研活动,所有管理人员了解各班保教现状,注重互帮、互学与引导、支持并重,对教学过程、一日保教活动进行探讨,思考并提出适宜的意见与建议,教师要对自己工作负责,实行自我管理、自我决策,学会思考"我要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从而优化一日保教活动内容。
2.聚焦游戏课程化实施。树立一日生活大课程的课程观,根据幼儿园发展实际情况,确定课程实施方向,通过一日活动中的观察、倾听,环境、材料支持每个孩子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构建课程,逐步实现游戏课程化目标。尊重班级、老师个体差异,逐步取消五大领域集体教学活动,对照《指南》,保留数学、阅读领域课程,并结合南师大渗透版教师用书及游戏活动灵活实施,不照搬照套,集团园尝试探索分园所、分班级、分领域逐步删减集体教学,确保时间,真正做到有效性倾听。
3.拓展以研促教提升。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根据大、中、小年级组分组按计划制定开展教研活动,各园保教老师任年级教研组长。具体教研活动内容,幼儿园只在开学初制定大致教研工作方向,具体的由教研组长根据本领域和参与人员的现状来确定研究内容,形式不限,理论学习、自主游戏、优质课观摩、幼小衔接活动开展等。坚持以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观念,追随幼儿的脚步,支持、鼓励幼儿在自发的游戏中深度学习。注重一专多能新型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提高教研质量来促进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真正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
4.抓好培训学习成长。安排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相关培训工作,包括幼儿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技能掌握等方面。通过国培,省、市、县、园培及自学等为教师搭建多种学习平台,拓宽视野,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游戏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和解读。同时为教师提供专业书籍和学习资源,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和研究。要求教师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定期进行分享和交流。
5.加强主题教育活动,按时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活动,并结合传统节日、节气、本土文化等开展主题教育课程。注重主题教育的环境创设,把主题教育活动溶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与园本教研培训之中。
6.课题研究创新引领。注重抓好课题研究工作引领,推动我园保教质量的再提升。加强集团教研组活动质量的管理,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以研促教,围绕市级课题申报内容,紧扣教育教学实际需求,做到每月一主题研究,每月研讨具有侧重点,通过课题研究,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传承中发展与创新。营造“合作、交流、创新、共进”的教研氛围。
7.加强幼儿园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建设,做好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及家园联系沟通,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作用,虚心听取他们不同意见,建立每生家庭家访档案,确保家庭教育一对一服务指导,有效反馈和解决不同家长的需求和困惑。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家园同步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8.结合联盟四级教研机制和自身实际,围绕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利于解决各园教研困惑,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活动,加强学习与教研,发挥“安吉游戏”试点园辐射引领作用,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9.加强“幼小衔接”理论知识再学习,尤其再读,细读,精读《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积极参与交流研讨活动,将幼小衔接渗透到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一日生活之中。坚持以小班为起点,以大班为重点,通过小、中、大年级组教研方式的开展,探索“四个准备”在一日环节中的融合。教师重点围绕学习习惯、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握笔姿势等实施有针对性的进行幼小衔接入学准备。做好上一届毕业班幼儿追踪回访,主动和小学教师对接,做到点对点的沟通。积极撰写幼小衔接典型案例,组织开展相关评比工作,教师注重从小班起重点做好家长、幼儿关于幼儿入学准备工作,真正做到科学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