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模式 探索新机制——让传统村落“留”得下 “串”得起 “活”得来

发表时间:2025-09-01 08:08 作者:储春萍 来源:金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点击数: 我要纠错
字号:[  ]

自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以来,金寨县创新构建“规划引领-数字赋能-文旅融合-机制创新”四位一体保护模式,形成“山水塑形、文化铸魂、科技赋能、产业造血”的可持续发展格局,让传统村落“留”得下、“串”得起、“活”得来。

规划引领,构建全域保护新体系。立足大别山核心生态文化区位优势,金寨县创新实施“全域化保护、片区化发展”战略。一是空间重构。将25个传统村落纳入“三区、一带、一环、多点”保护框架,划定6.89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编制实施《金寨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建立三级管控体系。二是资金整合。建立“1+N”资金池模式,统筹住建、文旅等部门资金7118.57万元,实施村庄道路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配套、村容村貌改善等项目37个,覆盖13个传统村落。三是产业赋能。打造“红色教育+生态观光+古村体验”示范带,保护性开发花石乡大湾村汪家祖宅发展民宿产业,2024年为该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

数字赋能,创新技术保护新路径。针对传统建筑技艺失传等难题,构建“科技+传承”双轮驱动体系。一是数字建档。完成5个中国传统村落毫米级三维扫描,建成含全景漫游、三维实景等形式的数字博物馆,全方位展示中国传统村落的独特价值、丰富内涵和文化魅力。二是人才培育。建立专家智库,引进古建修复等专业人才58名;年度开展乡村建设工匠培训,累计培训4200余人次,培育技艺精湛工匠83名。三是短视频营销。拍摄《守望与新生——金寨县传统村落宣传片》《金寨红旅小镇:青砖黛瓦下的守望与新生》等宣传片在多平台播放,与字节跳动等合作推广“宝藏古村”品牌,开发线上推广与线下体验结合的新业态。

文旅融合,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以“传统村落+”模式促“红绿古”融合,激活村落内生发展动力。一是“红古融合”。汤家汇镇修复斗林村李家老湾、豹迹岩村廖氏庄园等红色遗址群,复原18处历史场景,开发沉浸式红色研学线路,年接待培训班31期、学员4143人次,镇域旅游综合收入超6000万元。二是“非遗+美食”融合。年度举办天贶民俗文化旅游节,整合非遗表演,配套特色吊锅宴、烟花表演等,2024年第十二届天贶民俗文化旅游节吸引游客8万余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超1.2亿元。三是“古村+民宿”融合。融入县域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进“一乡一宿”品牌建设,沙河乡、天堂寨镇将古民居改造为“冬晓・银杏里”“八湾堂”民宿,获批省首批“皖美银牌民宿”。

机制创新,打造长效发展新样板。一是责任体系构建。建立“片区长+古村长”两级管理网络,配备36名管理人员实现25个村落动态监管全覆盖。二是产权流转创新。通过30-50年使用权托管模式,吸引社会资本修缮古建,投资者享有运营收益,农户或村集体收取租金,有效破解资金短缺与维护难题。三是技能赋能联农。政企合作开展民宿运营、文化讲解等专项培训,培育村民成为“推荐官”“手工艺匠人”等,助力约120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000元。

金寨县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利益共享、文化转化,实现了从“抢救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跨越发展。未来,金寨县将继续巩固成果,将传统村落保护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全局,持续探索“塑形铸魂”模式,让千年古韵焕发持久生命力!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