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腹地,革命老区金寨县,正悄然经历一场深刻而温暖的基层治理变革。近年来,金寨县坚持党建引领,以网格化管理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的“千条线”,在全面推行“多网合一”模式的基础上,鼓励各乡镇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形成了“一镇一品、各具特色”的新局面,走出一条富有老区特色的乡村善治新路径。
科学筑基,“多网合一”构建治理新格局。面对山高路远、居住分散的县情,金寨县从顶层设计入手,出台指导意见,将原有的15类基层网格科学整合为2384个综合网格,实现“多网合一”。按照“一格一员”或“一格多员”标准,将各类辅助人员整合为一支2408人的综合网格员队伍,并明确其作为政策“宣传员”、民情“巡查员”、信息“信息员”、矛盾“调解员”、群众“服务员”的“五员”职责。通过定网、定人、定责,打破了过去多头管理、资源分散的困境,为精细化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百花齐放,“一镇一品”探索特色新实践。在统一的“多网合一”框架下,金寨县各乡镇充分激发内生动力,让网格化管理在基层实践中绽放出多彩光芒。
梅山镇:志愿服务融入,激发社区治理“邻聚力”。 梅山镇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打造“郑岭样板”。通过建设功能集成的邻里中心、培育“岭小志”等六支特色志愿队、创新流动“幸福公益日”、建立“岭里小铺”积分超市等举措,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将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日常,实现了“邻里事、邻里议、邻里办”的良性循环。
铁冲乡:茶香化解干戈,烹出矛盾调解“和谐味”。铁冲村创新“TC·大碗茶事”调解机制,以一杯清茶为媒,在氤氲茶香中缓和当事人情绪,组织乡村干部、老党员、网格员等,用乡音土语讲情理、释法理,成功化解多起山林权属等历史遗留纠纷。这一做法将刚性裁决变为柔性疏导,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了充满温情的乡村智慧。
吴家店镇:书记领办项目,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吴家店镇以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吴’话不说”为抓手,推动干部、网格员常态化下沉。太平山村延伸出的“微笑服务”工作法,以耐心、细心、诚心“三心”塑魂,以微问候、微举措、微回访“三微”落实,将道路修缮、纠纷调解、应急代办等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实现了从“被动应答”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天堂寨镇:文化浸润人心,“一杆秤”称出公平正。该镇马石村深挖本土文化,创新“一杆秤”工作法。将调解室设于农耕展馆,借助老秤这一公平象征,融合红色典故、乡规民约进行说理调解。该方法不仅在公平解决宅基地、农田灌溉纠纷中效果显著,更潜移默化地培育了村民的契约精神和公序良俗,实现了“化解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
桃岭乡:闭环响应诉求,“桃心窝”温暖山库区。针对辖区广阔、群众居住分散的特点,桃岭乡打造“桃心窝”为民服务工作法,建立“走访收集-诉求分析-问题交办-督办核实-事后回访”全流程闭环机制。志愿服务队沉网入格,聚焦“一老一小”特殊群体,提供义剪、助学、代办等贴心服务,确保山库区群众的急难愁盼“有人听、有人管、有人办”。
治理增效,和谐稳定构筑发展新环境。金寨县以网格化为基、特色化为魂的治理实践,结出了累累硕果。数据显示,全县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率显著提升,信访总量持续下降,梅山镇1-9月信访投诉量同比下降33.3%,白塔畈镇成功化解多起信访积案。通过第三方测评,居民对社区治理、物业服务的满意度大幅提升26.2%。更为重要的是,一系列创新实践唤醒了群众的主体意识,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正在形成,为金寨县的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