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山城”踏上乡村振兴路

发表时间:2023-03-29 09:23 来源:安徽日报 点击数: 我要纠错
字号:[  ]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地处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县,玉兰花绽放山间、瓜片茶冒出嫩芽,美丽的乡村生机勃勃。甩掉了“穷帽子”,“红色山城”踏上了乡村振兴路,并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物华天宝  好产业夯实强村富民基石

3月18日,记者来到了金寨县油坊店乡面冲村,一场春雨让随处可见的茶园绿得更加通透。尽管气温突降,但面冲村的村民们却闲不下来,迎来了一年里最忙碌的时节——采茶季。一捻、一撇,嫩绿的茶叶被放进了随身的小茶篓里。

在面冲村金寨县露雨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一大早就忙着收购茶农们送来的瓜片鲜叶。“今天是油坊店乡瓜片开采的第一天,鲜叶的价格在400元一公斤,一个上午,咱们收了50多公斤鲜叶。”公司销售经理黄超告诉记者,尽管去冬今春旱情严重,但公司万亩茶园大部分是老茶树,受旱情影响较小。“往年我们一年要产近10000公斤瓜片和4000公斤白茶,今年产量应该变化不大。随着经济回暖,我们对今年的茶叶销售充满信心。”黄超笑着说。

在金寨县桃岭乡,茶园也开始采摘。“我一天能采2公斤鲜叶,一公斤鲜叶能卖300多元呢。”龙潭村村民舒兴如告诉记者,仅一个春茶季,她家的茶园就能有1.5万余元收入。

茶叶是金寨的一张亮丽名片,同时也是该县乡村主导产业之一。“过去实施脱贫攻坚,我们发展产业更多注重让贫困户快速增收脱贫。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发展就要从长远考虑,坚持发展绿色产业。”金寨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黄劲松告诉记者,该县紧紧围绕“两环两带两湖”区域化布局,谋划5亿元产业链式发展项目,积极推进“2456”特色产业发展模式,“2”即“138+N”和“6969”工程,“4”即突出茶叶、中药材、蚕桑、果蔬4个特色主导产业,“5”即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技术现代化的要求,“6”即“两环两带两湖”产业区域布局。

在距离金寨县城不远的白塔畈镇,果蔬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在位于大岗村的白塔畈蔬菜基地,明亮的玻璃大棚内,亦元乾农业发展公司的技术人员蔡树林正在为丝瓜育苗。“这是我们新引进的丝瓜品种,早熟、产量高,在丝瓜刚上市时每天亩产50多公斤。”蔡树林告诉记者。

“蔬菜产业用工量大,能很好地带动群众就业。蔬菜基地采取政府+企业的模式,4家农业企业种植果蔬,每年带动当地300多名群众务工10个月以上。”白塔畈镇镇长陈伯权说。通过“联村带村”“联农带农”的发展模式,白塔畈镇的果蔬产业不仅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还带动了周边群众稳定增收。“下一步,我们将在全镇打造万亩蔬菜基地,同时与‘盒马鲜生’等高端品牌合作,提升果蔬产业发展水平。”陈伯权补充说。

“2022年以来,金寨县新建特色产业基地2.18万亩,其中茶园4000亩、桑园1.5万亩、中药材2000亩、蔬菜820亩。通过产业带动,群众增收明显。202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27元,增长8.1%。”黄劲松说。

绿水青山  好生态带动乡村旅游“出圈”

阳春三月,在大别山深处的花石乡大湾村,春游踏青的游客随处可见,村里的“农家乐”纷纷忙碌起来。

“一到周末生意可好了,我家11间客房每个周末基本上都订满了。”在马鬃岭山脚下,鑫杰民宿的老板汪於杰高兴地告诉记者,当地旅游旺季在四五月份,青翠的茶园和满山的映山红是大湾村最美的风景。“这几年,大湾村旅游的名头越来越响亮,即便不是旺季,我们生意也不错,一个月最少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汪於杰说,2018年他在村干部的鼓励下办起了民宿,如今每年能有15万到20万元的纯收入。

民宿是大湾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大湾村则是金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过去的贫困村到现在的乡村振兴典型,我们坚持将茶产业、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山上种茶、家中迎客’在大湾已经成为现实。如今我们村不仅有丰富的民宿、壮丽的马鬃岭,还建起了漂流、大别山农俗文化展览馆、大湾慢谷·幸福小镇等一批旅游项目,成功创建了4A级景区。”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自豪地说。

绿水青山,是金寨县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老区发展旅游产业的底气。今年以来,金寨县出台文件,试点推行“一乡一宿”,引导各乡镇做大做强民宿产业。按照凸显特色文化、崇敬自然、绿色环保的基本原则,该县拿出1.5亿元用于“一乡一宿”项目建设、奖补。“我们要提高全县民宿产业、旅游产业的档次,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来。力争到2025年,全县能有不少于100家精品民宿,接待床位超过1000张,形成具有金寨特色、品牌民宿入驻、设施服务完备的民宿产业集聚区。”黄劲松说。

在南溪镇丁埠村,丝绸小镇建设到了收尾阶段。在丁埠村李集老街,拥有几十年历史的土坯房被拆除重建,拆下来的砖块却被仔细保存起来。新修好的房屋外墙,利用这些拆下来的土砖做外立面,“修旧如旧”,原汁原味地让老街重现。“丁埠村有丰富的红色、绿色、古色资源,立夏节起义的第一枪就是在丁埠村大王庙打响的。近年来,我们村桑蚕产业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利用这些资源,我们推动文旅、农旅融合,将李集老街‘修旧如旧’,改造成为丝绸小镇,6月份即将竣工试营业。”安徽省委宣传部驻丁埠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单兆伟告诉记者,丝绸小镇与立夏节起义旧址、列宁小学旧址相邻,由蚕桑产业、红色书院、老街复兴、青年集宿等内容组成,是充分发挥南溪镇“绿色产业”“红色文化”优势的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与样板项目。

据了解,目前金寨县已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发展民宿经济,将民房、古民居、老旧校舍等进行改造发展成为精品民宿,全县已发展此类民宿18家。同时,该县积极打造主题村、美食村、风景道等一系列旅游工程,从文化、形象、展馆、景观、农特产品、食品加工厂等方面入手,让自然景观更靓丽、旅游业态更丰富、游客体验更精彩、乡村旅游更兴旺。

党建引领  好乡风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作为全国“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11个试点县区之一,金寨县将其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利用“信用之石”铺就“乡村振兴路”。

在白塔畈镇白大街道,村民刘志江正在大棚里培育羊肚菌。“种羊肚菌,一个大棚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像这样的菌菇大棚,我家一共有5个呢。”刘志江告诉记者,自己以前一直在家门口务工,前几年想自己创业,但苦于资金不足,一直没法实现。

“2021年,我们给村民进行信用评级,老实本分的老刘被评为3A级信用户。2022年初,他获得了20万元‘信用’贷款,加上自己之前攒的钱,建起了5个羊肚菌种植大棚和一片菊花园,开始自己创业。”白大街道党支部书记段元璋说。

“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既调动了村民创业的积极性,也为乡村治理带来了新气象。” 陈伯权告诉记者,信用村建设以乡风文明评议工作为着力点,结合网格化管理、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深入推进“振风超市”积分制和“红黑榜”评比制,完善“6+X”评比模式,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信用’如今成了我们镇另一种‘通行货币’,为鼓励群众移风易俗,倡导文明生活新风,我们还创新设立了信用红黑榜、信用公交、信用购物卡、信用培训、信用体检等8项应用场景,让群众切切实实体会到‘党建引领信用村’带来的诸多好处。”陈伯权说。

“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走出一条‘信息生信用、信用变信贷、评议振乡风、党建强引领’的新路子,解决了农户或信用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问题。”黄劲松告诉记者,目前金寨县已采集14.64万户农户、171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18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信息,评出A级及以上信用户12.34万户、A级及以上信用村217个,并创新推出18款“信易贷”类支农信用金融产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金融活水”。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放信用贷款18.325亿元。(记者 袁 野)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