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四支队立煌兵站、中共鄂豫皖区委旧址—白水河汪家老屋。
位于金寨县的安徽抗日战争历史展览馆序厅雕塑。
1938年3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安徽省立煌县(今安徽省金寨县)设立兵站,先后在桃树岭秦家湾、张家湾和花石白水河汪氏宗祠、汪家老屋等地办公,在为中共各级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为第四支队提供各种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初设桃树岭
1938年3月中旬,新四军第四支队在东进抗日途中,于立煌县流波?进行了集中整训。期间,司令员高敬亭主持召开干部会议,成立了军政委员会,研究建立立煌兵站(也称为第二兵站)等问题,会议决定:郑维孝为兵站站长,罗志达任秘书,周琨为副官,詹以锦负责总务工作。四支队抽调30多名干部、战士到兵站担任武装警卫工作;负责立煌县和河南省商城县部分地区党的工作的商南县委机关亦设在兵站里,县委书记张泽礼、委员徐其昌参加兵站工作。
兵站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前、后方的通讯联络,为四支队调拨运输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供给的军需物资,密切配合立煌地方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保持和群众抗日团体的联系。
4月中旬,立煌兵站在桃树岭的秦家湾正式成立,不久迁到桃树岭头的张家湾。8月,又迁到花石白水河的汪氏宗祠和汪家老屋。
随着抗战形势的恶化,从安庆迁到六安的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连同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省动委会),于6月27日从六安迁往立煌县麻埠镇,7月下旬又迁往立煌县城金家寨。中共安徽省工委为坚持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也于6月底迁至四支队立煌兵站。
安徽省工委于1938年4月在六安成立,隶属中共中央长江局(后属中原局),彭康任书记,下辖寿县、太湖、岳西、舒城中心县委,立煌、凤台县委和霍山县工委、滁县特支、皖六专署特别支部。
就在迁入的6月,安徽省工委通过省动委会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努力,以省动委会的名义在桃树岭举办培训班。参训的多为爱国进步青年,结业后组成抗日工作团,分配到各县进行抗日宣传动员工作,成为各级动委会和抗日救亡工作的骨干。立煌兵站为培训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安徽省工委还于6月下旬,组建了直属省工委领导的中共立煌县委,何绪荣任书记,委员有徐其昌、周维等人,负责领导境内双河、汤家汇、斑竹园、麻埠4个区委和县委直属的金家寨支部。同时领导河南商城境内的苏仙石党支部和回龙集党小组。
7月,何绪荣、周琨相继调离,中共立煌县委书记由郑维孝代理。不久,徐其昌接任,并任立煌兵站上尉副官。
兵站建立初期,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还能履行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决定,负责供应四支队部分粮饷、服装、武器弹药。郑维孝常以中校站长的身份到六安、金家寨向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要粮、要饷、要服装、要武器弹药。军用物资筹集之后,兵站还要与地方政府联系抽调民工运输。
由于立煌县地处大别山腹地,交通闭塞,运输条件很差,运往前线的物资全靠人力肩挑背扛,沿途还有国民党军队的溃兵和土匪的骚扰抢劫,运送物资的任务十分艰险。为保证将有限的物资及时安全地运送到抗日前线,兵站的同志依靠当地党组织,发动群众在运输线沿途建立情报网、交通站,对负责押运的同志进行教育和训练,要求严格保密、提高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在运送物资过程中,兵站的同志带头挑重担,大家在崎岖的山路上一步一喘地前行,一次又一次地把物资送到与日军浴血奋战的四支队将士手中。
兵站还承担着通信联络、上传下达的重任。兵站内设有电台,负责与党中央、长江局保持联系,及时传达党对大别山区抗日工作的指示。立煌境内各级党组织的公文、信函也由兵站负责传送。
兵站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以公开合法的地位掩护设立在立煌境内的中共各级领导机关,保护领导人的安全。从延安、湖北各地经立煌去抗日前线的干部也由兵站负责安排食宿、护送到目的地。各地到安徽工作的同志也由兵站接洽,报请组织安排工作。党组织从延安抗大和陕北公学陆续分来一些同志到大别山工作,均由安徽省工委书记彭康接谈并安排到新四军所属部队或地方参加抗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官员来兵站联系事务,均由站长郑维孝、总务负责人詹以锦或副官周琨接待。兵站工作人员都着新四军军服,国民党人员并不知道安徽省工委等党组织均设在兵站内。
立煌县委、安徽省工委和后来的鄂豫皖区党委都曾在兵站内办公,党的许多重要会议也在兵站召开。兵站实际上就是中共领导机关在立煌的驻地,是中共领导长江以北和大别山区的抗日民主运动的领导中心。
迁至白水河
1938年8月,安徽省工委和四支队立煌兵站及立煌县委迁至花石白水河上游的汪氏宗祠。
10月,周恩来派何伟以《新华日报》记者的身份来到四支队立煌兵站,向安徽省工委传达长江局对大别山地区的工作部署。
同年冬,四支队立煌兵站迁至白水河边的汪家老屋。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鄂豫皖边区委员会,统一领导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浦信公路以南鄂豫皖三省边区党的工作。
2月,郑位三在四支队立煌兵站召开鄂东北、豫东南、皖西北等地区党的代表会议,宣布撤销安徽省工委、成立鄂豫皖区委,书记郑位三,何伟任组织部长兼统战部长、彭康任宣传部长、张劲夫任民运部长、谭希林任军事部长。
鄂豫皖区委成立后,宣传部长彭康主持,在汪家老屋对面的袁家老湾举办了3期党员干部培训班,共培训干部300多人。学员来自立煌、六安、霍山、霍邱、英山、寿县、商城、固始及湖北等地,学习内容有党的基础知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矛盾论》和区党委编写的《党员教育大纲》等。郑位三、彭康、张劲夫、方毅等领导同志亲自授课。通过培训,提高了边区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政策水平,对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兵站的同志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全力为培训班的顺利进行提供生活、通信、物资等各方面的服务保障。虽然人少事多、非常辛苦,但大家都精神饱满、毫无怨言。
鄂豫皖区委还创办了《三日新闻》油印小报,转发由电台接收新华社播发的重要新闻和重要文章。小报虽然版面不大,但内容较为丰富,消息及时可靠,在抗日群众团体和民主人士中广为流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立煌兵站在保障四支队的供给、护送干部、掩护党的领导机关开展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注意,他们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想方设法地进行破坏。
国民党特务机关对四支队立煌兵站进行严密监视,在汪家老屋对面开了个小杂货店,一些化装成小商小贩的特务不断增多,兵站内鄂豫皖区委和立煌县委的处境十分危险。
为防止国民党顽固派向中共在大别山的后方机关发动进攻,鄂豫皖区委根据中原局(长江局撤销后,成立了中原局,领导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的指示,决定将区委机关迁移到庐江县东汤池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驻地。
7月24日,鄂豫皖区委负责同志分两批迁至庐江县东汤池。同时组织立煌地区的中共党员和进步分子向新四军活动区域撤退。
10月,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廖磊去世,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上任后,下令对新四军第四支队立煌兵站停止后勤供给,并加强了对兵站的监视,兵站处境十分困难。
11月中旬,国民党顽固派在鄂东地区围攻新四军第四支队后方机关后,又突然袭击了河南竹沟新四军第四支队第8团留守处,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竹沟惨案”。鉴于立煌兵站的艰危处境,为防止第二个“竹沟惨案”的发生,上级命令第四支队立煌兵站撤离、转移到皖东抗日根据地。
接到命令后,立煌兵站立即开展紧张的准备工作。据徐其昌回忆:他们将比较笨重的物资秘密地疏散到地方党组织和群众家中藏起来,把油印机留给双河区委,还给双河区委留下几支步枪。同志们对撤退路线和沿途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研究、制定了对策。
为使兵站内设的电台能够安全地转移出来,兵站人员化装成国民党军人,通过地下共产党员搞到的安徽省政府的通行证和盖有省政府大印的封条,将电台拆卸装箱、贴上封条。就这样,兵站的同志在国民党特务的眼皮下,大摇大摆地将电台转移出去。
1940年元旦后的一天,在朦胧的夜色中,兵站全体人员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了白水河。一路上,同志们爬山涉水,避开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只是在预先确定的几个地点做短暂休息,吃点随身带的干粮。经过连天带夜的急行军,顺利到达舒城西港冲,新四军第四支队留守处驻地,很快又转移到皖东。
在撤离之前,兵站还积极配合党组织组织撤退党员和干部3000多人,保存了一大批干部。
新四军第四支队立煌兵站在金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一共战斗了一年零10个月,在烽火硝烟的抗战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胡遵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