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之路:红色沃土绽新绿

发表时间:2025-08-25 08:09 来源:安徽日报 点击数: 我要纠错
字号:[  ]

   汪家老屋位于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白水河畔,四周青山环翠,溪水长流。在全民族抗战的烽火岁月中,这里曾是新四军第四支队立煌兵站、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中共鄂豫皖区委办公所在地。汪家老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壮丽图景。

  山河无恙,美丽蝶变。铭刻山水之间的烽火记忆,进行价值转化,化为振兴动能。近年来,汪家老屋所在地花石乡,着力打造红绿融合的乡村产业,持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昔时兵站电台的滴答声,正变奏出绿水青山里的幸福生活节拍。

  抗战纪事| 白水河汪家老屋:烽火中的红色堡垒


金寨县花石乡白水河汪家老屋。 记者 王珂 摄

  汪家老屋位于金寨县花石乡白水河畔,曾是新四军第四支队立煌兵站、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中共鄂豫皖区委旧址所在地。1938年8月至1940年1月,这三个机构先后在此地办公。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发展起来。1938年2月,留在大别山的红28军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担任支队司令员。

  1938年3月中旬,新四军第四支队在东进抗日途中,于立煌县(今安徽省金寨县)进行了集中整训。其间,司令员高敬亭主持召开干部会议,成立了军政委员会,研究建立立煌兵站(也称为第二兵站)等问题。同年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兵站在桃树岭的秦家湾正式成立,不久迁到桃树岭头的张家湾。同年8月,又迁到花石白水河的汪氏宗祠和汪家老屋。

  四支队立煌兵站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前后方的通信联络,为四支队调拨运输军需物资,密切配合立煌地方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保持和群众抗日团体的联系。兵站还承担着通信联络、上传下达的重任。兵站内设有电台,负责与党中央、长江局保持联系,及时传达党对大别山区抗日工作的指示。此外,兵站以公开合法的地位掩护设立在立煌境内的中共各级领导机关,保护领导人的安全,党的许多重要会议也在兵站召开。立煌兵站是中共领导长江以北和大别山区的抗日民主运动的领导中心。

  1938年4月,中共中央长江局为统一领导安徽长江以北地区党的工作,在安徽六安成立了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彭康任书记。6月27日,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为更好开展工作从六安迁到立煌县,再随兵站来到了汪家老屋。

  1939年2月,郑位三在汪家老屋主持召开了豫东南、鄂东北、皖西等地区党代表会议。据中央指示,撤销安徽省工作委员会,成立中共鄂豫皖区委,区委书记为郑位三,机关设在新四军第四支队立煌兵站汪家老屋内,由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负责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浦信公路以南鄂豫皖三省边区党的工作。

  中共鄂豫皖区委在任期间,重视加强党的建设,使辖区的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发动群众,团结抗战,成为组织民众抗战的战斗堡垒。

  1939年,鄂豫皖边区国共合作形势逆转。为顾全抗日大局,避免冲突,7月24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鄂豫皖区委迁至庐江汤池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同时,组织中共党员和进步分子向新四军活动区撤退。直到1940年4月底,立煌地区抗日民主力量的撤离转移工作基本结束,前后共转移共产党员、爱国民主进步人士3000多人。

  汪家老屋见证了新四军第四支队立煌兵站、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中共鄂豫皖区委三个机构的接力运作,推动大别山地区抗战走向深入,成为红色抗战精神的重要见证地。 (记者 罗晓宇 实习生 朱欣怡 整理)

  江淮焕新 | 山乡巨变 向美而行


花石乡大湾村马鬃岭漂流,游客们在峡谷激流中享受漂流带来的刺激体验。 记者 王珂 摄


大湾村彩虹公路。 记者 王珂 摄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花石乡,红色底蕴深厚。抗战时期的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中共鄂豫皖区委、新四军第四支队立煌兵站旧址——汪家老屋,静默诉说着烽火岁月。

  八十余载沧桑巨变,花石乡焕发新生,尤以大湾村的蝶变最为耀眼。这个曾经的贫困村,依托红色基因和绿色资源,蹚出了一条茶旅融合、红绿结合的振兴新路。近日,记者走进大湾村,感受这片红色沃土澎湃的发展动能。

  红色引擎,激活振兴新动能

  盛夏的大湾村,满目葱茏。洁净的柏油路延伸,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与远处的高山茶园共同绘就一幅秀美山水图。吸引八方来客的,不仅是生态之美,更有厚重的红色历史。汪家老屋、汪氏宗祠(原安徽省工作委员会旧址)、王家老屋(原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卫生所)等红色遗址,成为大湾村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

  正值暑期,大湾村的红色研学游热度高涨。记者在村口看到,数辆大巴载着来自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的“三下乡”实践团师生进村。他们参观革命旧址、观看专题片和图片展,沉浸式感悟红色文化。

  “作为一名党员,此行让我深切体会到老区人民的奉献精神和脱贫攻坚的巨变,深受教育。”安徽农业大学学生陈晓雨说。

  “暑期研学高峰,我们日均接待数十个团队,单日峰值超千人。”大湾村游客接待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高校、企事业单位等研学团队纷至沓来,在革命旧址上党课、重温誓词,接受精神洗礼。

  在村内,大湾红色书屋成为新晋打卡点。书屋虽小,藏书丰富。

  “村里建书店,过去不敢想。现在孩子们有了好去处,游客也觉得好。”管理员汪玉介绍,书屋还常组织朗读会、手工活动。

  村里的研学游越来越火,也给开农家乐的村民们带来了人流。村民杨秀梅家既开着农家乐,还在游客接待中心门口开了个小卖部,她说:“最近来村里游玩的人很多,每天有几百人,有时8名旅游讲解员都忙不过来,购买土特产的人也特别多。”

  近年来,大湾村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禀赋,活化红色革命遗址,将辖区内的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改造为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及民宿,争取资金修复安徽省工作委员会驻地旧址,开发出“一堂红色党课、一台乡村振兴戏、一首大湾村歌、一次红色体验”系列红色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红色体验游”,组建“红色推荐官”队伍讲好革命故事,让红色资源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的鲜活课堂。

  如今的大湾村正从昔日的贫瘠山区变身享誉一方的红色旅游胜地,红色旅游正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茶香氤氲,绿叶铺就致富路

  大湾村地处大别山腹地,生态优良,昼夜温差大,是茶叶生长的天然沃土。山林间野生茶树面积即达上万亩,茶叶历来是村民重要收入来源。然而,曾因交通闭塞、技术落后、销路不畅,好茶难卖好价。

  “早些年,靠卖茶难以养家,不少人外出打工。”村民汪达海从15岁起就在村里收茶,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他话锋一转,“这几年,返乡的人多了,茶园更旺了,茶叶品质和销路越来越好!”

  转机始于2016年。大湾村通过招商引资,改造老茶园,新建标准化基地,引进市级龙头企业,在深加工上发力,同时提供茶园管理、采摘等岗位助农增收。从此大湾茶声名鹊起。

  如今,大湾村里种茶的人多了、买茶的人多了,汪达海也购置了炒茶机,从“茶贩子”升级成了“茶厂主”。

  “过去只卖毛茶,现在游客直接上门买瓜片、黄芽。这是第二套机器了,行情好着呢!”汪达海计划再添自动化设备,让大湾茶香飘得更远。

  大湾村明确“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思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深度挖掘农业多功能性,构建“茶叶+”产业体系,融入科技人文元素,重点扶持企业科技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和产业层次,加速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产业链。

  金寨县蝠牌茶旅有限公司是政府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在清洁化、标准化、自动化生产上发挥引领作用。公司优化工艺布局,提升茶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我们产有毛峰、六安瓜片,年销售额达600万元。”总经理范昌生介绍,“同时探索茶文旅融合,在茶园增设采摘、制作体验区,让游客感受茶趣。”

  目前,大湾村拥有茶园5000余亩,400多户村民从事茶产业链相关工作,户均增收超3000元。一片绿叶,正成为致富一方的“金叶子”。

  绿富同兴,生态“变现”百姓欢

  盛夏避暑,大湾村的马鬃岭漂流成为热门之选。“我们从郑州专程来,听说这里水质清、河道刺激,漂程三小时,很是期待!”8月6日,游客张先生和家人们在起漂点码头穿上救生衣,跃跃欲试。码头处,手持水瓢、水枪的游客们满怀期待,等待一场清凉奇幻之旅。

  “马鬃岭漂流河道蜿蜒十里,河水清澈,两岸青山环绕,环境绝佳,是吸引游客的主因。”马鬃岭漂流现场负责人王昭介绍,漂流于2020年正式运营,开辟全程漂、勇士漂、逍遥漂三种类型满足游客需求。“今年6月开漂以来,接待游客已超2万人次,日均约1500人,超去年同期。”

  漂流项目的成功,为大湾村注入强劲活力。游客涌入,带旺了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

  距起漂点约4公里处,一处古朴雅致的“春山·湾留居”民宿成了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这家利用老屋改造而成的特色民宿,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已成“网红”。

  “我们利用大湾老木器厂、王家老屋等旧房屋修缮改造,在保留原有建筑的风格上,融合了当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提升居住舒适度,让游客在舒服的环境下也能享受大自然的美丽。”“春山·湾留居”民宿负责人程本俊介绍,目前民宿共分为两期建设,占地面积达21.57亩。目前,项目一期已建设完成,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共有餐饮包间6个,民宿5套。项目二期计划启动,预计今年年底前开工。

  此外,该民宿提供接送、预备特色美食、定制旅游路线等服务,带领游客领略大湾村优美的风光,品味地道的美食。如今,苏浙沪等地的客户纷至沓来,其中很多还是“回头客”。

  “最初村里只有五六家农家乐,现在发展到40多家,游客络绎不绝。”大湾村党支部书记何家枝说。近年来,大湾村坚持“茶旅融合、红绿结合”,依托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优势和红色遗址资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村民纷纷开民宿、办农家乐、从事旅游服务、销售农特产,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红绿辉映的大湾村,正谱写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如今,61家民宿、农家乐带动200余人就业,村集体经济从2016年的不足10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299.7万元。2018年,大湾村整村脱贫出列。2024年,大湾村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9000万元,人均纯收入突破2.1万元,同比增幅超30%。(记者 罗晓宇 王珂 实习生 吴子渔)

  记者手记:赓续奋斗谋发展

  走进花石乡大湾村,“红”与“绿”的交响令人振奋。

  红色基因铸就精神底色,绿色发展激活内生动力。这里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艰苦奋斗的过往,也见证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大湾村的实践深刻表明:保护好生态、利用好资源、传承好精神,老区人民就能把“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