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烽火硝烟中的战斗堡垒

发表时间:2025-09-01 10:47 作者:胡遵远 来源:江淮时报 点击数: 我要纠错
字号:[  ]

全民族抗战时期,金寨县(当时称立煌县)是安徽省的省会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安徽和大别山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政治中心。在那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里,金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许多值得追思、值得铭记的历史事件,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


安徽抗日战争历史展览馆序厅雕塑。

一、金寨是全民族抗战时期安徽省省会的所在地

1938年1月,在日军入侵、沪宁失陷的严峻形势下,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于1月13日由安庆迁至六安。5月,抗战形势日趋恶化,安徽省政府又于6月27日迁至立煌县麻埠镇,7月下旬迁至立煌县城金家寨。

1938年10月,国民党第21集团军总部也由鄂东移驻金家寨。至此,金家寨成为安徽省的行政中心、军事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

二、金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安徽和大别山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政治中心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将中共安徽省工委迁入金寨,而且在此相继建立了中共立煌县委(先后3次建立)、鄂豫皖区委、立煌市委、立煌中心县委、皖西省委等跨区域跨省际的领导机关,带领大别山军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一)中共安徽省工委迁入。1938年4月,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安徽省工委)在六安成立,隶属长江局(后属中原局),负责领导安徽省长江以北和大别山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为坚持国共合作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中共安徽省工委于1938年6月底迁至金寨,先驻双河桃树岭新四军第4支队兵站,不久随兵站迁至花石白水河汪家老屋。

安徽省工委迁入金寨后,即以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安徽省动委会)的名义,在桃树岭新四军兵站举办训练班,培养抗日骨干,结业后组成工作团分派到各县开展抗日宣传动员工作。省工委还派出一批共产党员到各县动委会任指导员和工作团团长,建立地下党支部、秘密发展党员。同时,通过动委会将一些优秀的共产党员派往国民党各级政府中任职,推动抗日民主运动向前发展。

(二)中共立煌县委成立。1938年6月下旬,中共立煌县委成立,县委机关驻白水河汪家老屋新四军兵站。8月,隶属立煌县委的商城县,以杨必声(共产党员)为县长的抗日民主政府,改造和扩大了原商城县常备大队,并改名为“商城抗日挺进大队”。为加强党对商城抗日挺进大队的领导,立煌县委派出30多名党员和进步群众参加挺进大队,使其完全处于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1939年春,安徽省财政厅组建税警队,立煌县委利用统战关系、挑选30名退役的红军战士和进步群众打入税警队,使其成为党组织搜集传递情报、积极开展活动的重要力量。

(三)中共鄂豫皖区委成立。1939年2月,根据中央指示,撤销中共安徽省工委,成立中共鄂豫皖边区委员会。区委机关设在白水河新四军兵站内,仍属中原局领导,负责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浦信公路以南鄂豫皖3省边区党的工作,发动和武装群众、争取抗日爱国力量、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

为培养党的干部、壮大领导力量,区委在白水河附近秘密举办了3期党员干部培训班,学员来自霍山、六安、立煌、霍邱、寿县、商城、固始、英山等三省边区。区委还创办了《三日新闻》油印小报,转发新华社消息,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

1939年夏,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在立煌举办皖政干部训练班,鄂豫皖区委通过省动委会,让各地动委会选派学员参训,使其成为中共培养、团结和联系进步青年的阵地。区委民运部妇女工作委员会通过努力争取,获准公开举办为期3个月的妇女训练班。训练结束后,一部分学员组成了省直属第35抗日工作团。

(四)新的立煌县委成立。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秘密颁布了反动的《限制异党活动办法》,桂系顽固派由此开始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鉴于此,5月,鄂豫皖区委决定将立煌县委与商城县委合并,成立新的立煌县委。

7月8日,新四军军长叶挺、参谋长兼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亲自赴立煌县,同廖磊等桂系头目就对日作战、新四军发展、军事行动、部队供给等问题进行协商,勉强达成一些协议。不久,新四军立煌办事处在金家寨附近的石硖口余家湾建立。

7月下旬,鄂豫皖区委根据中原局的通知精神,决定将区委机关迁移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驻地——庐江县东汤池,区委负责同志分批撤离白水河,何伟同志继续留在新四军立煌办事处主持工作,同时负责已经暴露和可能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的撤退转移工作。

(五)中共立煌市委成立。1939年8月,鄂豫皖区委决定成立中共立煌市委。在市委的领导下,10月底,省直属第35抗日工作团首批离开立煌。接着,省妇女战地服务团、少年宣传团分期撤离立煌。

1940年1月初,新四军4支队立煌兵站电台等设备顺利运送到庐江县东汤池。3月,立煌办事处秘密转移到霍邱县洪集西北的刘家仓房。广西学生军党支部以三八妇女节到前线慰劳军队的名义,带领学生军公开离开立煌。

这一时期,活动在立煌的各抗日工作团、省政府各机关中的共产党员、进步知识分子和爱国民主人士先后以视察、调动工作等方式离开立煌。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迅速转移,粉碎了桂系顽固派妄图扼杀进步力量的阴谋。


新四军第4支队立煌兵站、中共鄂豫皖区委旧址——花石乡白水河汪家老屋。

三、金寨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践行区

1938年2月23日,国民党第五战区安徽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后改称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六安成立。动委会主任委员由国民党安徽省代理主席张义纯兼任,皖籍爱国进步人士朱蕴山、沈子修、光明甫、常恒芳分别担任动委会总务部、组织部、宣传部、后勤部部长,情报部部长由桂系将领丘国珍担任。

中共中央和中共安徽省工委及时选派周新民、童汉璋、张劲夫、史谦、詹运生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到动委会工作,担任各个部的重要职务。在共产党员的影响和推动下,动委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抗日救亡宣传,并通过招收进步青年办训练班、培训了大批抗日骨干,先后组建了100多个省、县抗日工作团,帮助成立县、区、乡、镇各级动委会。表面上看,省动委会属于国民党安徽省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进步力量掌握着领导权。

1938年6月,省动委会与安徽省政府迁入金寨后,安徽省妇女战地服务团、抗敌演剧第六队、广西学生军以及省直属第24、33、37、39抗日工作团相继进驻立煌,朱子帆、江上青、姚雪银、臧克家、姚奠中等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民主人士云集金寨。

8月,立煌县动委会在金家寨船舫街成立,县境内的4个区、24个乡、3个镇也相继建立了动委会,成立工人、农民、妇女、青年、文化、商业等抗敌协会69个。

在中共各级组织的坚强领导下,立煌地区的各级动委会,省、县抗日工作团,各类抗敌协会,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民众总动员,卓有成效地做好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宣传、广泛开展动员;二是出版报刊、占领舆论阵地;三是捐款捐物、支援前方作战。

四、金寨是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攻击地

由于国民党安徽省政府、第21集团军总部和安徽省动委会迁入立煌,加之金寨地理环境特殊、军事位置重要,因而也成了日军攻击的主要目标。

(一)日军实施狂轰滥炸。1938年6月15日至11月2日,日军飞机先后12次飞抵立煌流波上空疯狂扫射,投放炸弹、燃烧弹100多枚。5000多居民的房屋、财产大部分被炸毁焚烧,被炸死的市民、商人、学生、农民达500多人。

6月30日,日机3次飞临立煌县城金家寨,炸毁房屋400多间,伤亡群众100多人;9月10日至10月23日,日机又多次到金家寨进行狂轰滥炸。

(二)日军实行“三光”政策。1938年9月3日,沿浦(口)信(阳)公路西进武汉的一部日军侵入立煌开顺街,未及逃脱的26人被杀害,10多名妇女被奸污。镇上1800多间房屋被烧,谷堆、粮仓尽被焚毁。日军在开顺街肆意践踏1个多月,撤退时又抓走民夫100多人。

(三)日军血洗茅坪。1942年12月,日军探悉立煌国民党防务疏松后,即从汉口派第3师团向鄂东宋埠集中,与先行部队一起分东西两路向立煌进袭。

12月25日,东路之敌进入立煌后畈。国民党第21集团军总部设在后畈黄氏祠的弹药库被炸毁,守库的国民党保安第9团2个排被枪杀,为其运输军需物资的30多个民工全部丧生。接着,一股日军到泗洲河小街奸污妇女、烧杀抢掠,直趋龙门石;一股日军深入国民党第48军军部所在地深沟铺,一路劫掠粮食、焚毁仓库。两股日军在龙门石会合后,继续西犯、直逼金家寨,沿途被烧毁的房屋、木材、粮食、家畜不计其数。

1943年1月1日夜,日军将茅坪包围。当夜住宿于此的有国民党部队1个排和其押送去立煌的284名壮丁,还有客商、挑夫、学生百余人。2日拂晓前,日军封锁小街两头的道路,将酣睡中的数百人集中到街西的河滩上,最终被刺刀一一捅死。街上的400多间房屋全部被烧毁,群众财物被劫掠一空。数日后,附近群众将死于敌人屠刀之下的562具尸体合葬于一个大冢内,称作“万人墓”。

(四)日军攻占金家寨。1月2日上午10时,血洗茅坪的日军向古碑冲、金家寨进犯,傍晚,占领了立煌县城。

从西路进犯立煌之敌,也于2日侵入金家寨,与东路之敌汇合后在立煌城区奸掳焚杀、无恶不作。从古碑冲到金家寨的25里长街,数千栋屋宇被烧成废墟;无以数计的军用物资、日用百货、土特产、竹木粮草被付诸一炬;机关团体的公文、财物和数以亿计的钱钞等,或被掠走或被焚烧;100多名无辜群众被杀害,20多名女中学生遭蹂躏(后含恨集体自杀);日军还公然践踏国际法,焚烧立煌邮政局的房屋及所有文件、票卷、设备,64名邮政职工全部被杀害。

日军在立煌县城施尽暴行后,于5日晨分两股窜出,一路经苏仙石去河南商城;一路沿史河而下,往霍邱方向侵扰,沿途烧杀轰炸。

五、金寨是广大军民抗击日军的重要战场

在日军进犯立煌期间,国民党爱国军人英勇抗敌,中共各级组织积极组建抗日武装,带领广大军民同日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一)开顺人民踊跃支前。1938年9月上旬,日军在向位于立煌、霍邱、固始边境的富金山阵地发起攻击的同时,残酷迫害与之相连的叶集、开顺一带的无辜百姓。开顺街的青壮年纷纷冒着敌人的炮火,到前线帮助中国守军运军火、抬担架,妇女给将士们送菜送饭、帮助护理伤兵。开顺、白塔畈两乡的乡保自卫队纷纷拿起武器袭击敌军,保卫家乡。

(二)康王寨歼敌。1938年9月下旬,日军千余人自商城县长竹园窜到立煌境内沙河西河桥一带,妄图自此打通去鄂东的道路。驻防大别山的国民党第7军171师得悉消息后,立即在隘门关扼守。经激战,日军突破隘门关,径趋康王寨。171师急调1个团到西河桥土地堂及江岗一带设伏,另调一部抄近道抢占康王寨主峰。9月29日晨,农民常国贞将日军诱至康王寨的悬崖之下,171师突以密集炮火猛击敌群,两军短兵相接,肉搏拼杀。

闻枪炮声赶来的农民群众奋勇参战,有的帮忙运弹药、食物,有的搬动大石块砸向敌群。下午,日军分散突围,大部被歼,余部四散溃逃。

(三)查儿岭阻击战。1943年1月1日,进攻立煌的日军逼近金家寨时,国民党第171师513团3营奉命在金家寨的东大门——查儿岭一带布防。

2日上午10时,日军前锋由茅坪到达查儿岭脚下的乌鸡河口后,派遣1个小队从柳树沟搜索前进。隐伏在柳树沟右翼的8连战士立即开枪射击,毙敌8名。敌受挫后退回乌鸡河口,以猛烈的炮火向8连右翼阵地轰击,大股日军开始向查儿岭盘旋公路推进。此时,伏于公路左翼的8连战士自敌侧背攻击,敌猝不及防,再次溃退至柳树沟。

午后,日军分作两股,一股轻装攀登蜡烛尖,企图向查儿岭8连后方迂回;另一股经乌鸡河口直冲查儿岭右侧石路岭,妄图翻越长冲岭进攻驻在古碑冲的第21集团军总部。下午2时许,登上蜡烛尖之敌窜到8连后方,疯狂地向8连攻击,山下炮火也更加猛烈,8连全体战士顽强抵抗。端着机枪的连长周明鼓励战士们说:“只要我的机枪不哑,就决不容许敌人从这里通过,我们要誓与阵地共存亡!”当地群众冒着枪林弹雨为其运送弹药、抢救伤员。8连孤军奋战,连长周明及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

(四)积极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1940年夏,中共双河区委书记冯运清带领党员从赵院子取出4支队兵站留下的12支枪,成立双河抗日游击队,宣传党的抗日救亡政策,惩治作恶多端的反动保甲长。

1941年8月,中共丁埠界岭支部书记曾庆恩组建了长岭关游击队,秘密镇压反革命分子,袭击地方反动武装,照顾抗日军人家属。

1943年秋,共产党员彭仁安在帽顶山秘密组织一支便衣队,动员青壮年参加革命武装、壮大抗日力量。该便衣队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

1943年冬,中共鄂皖边区地委成立了英(山)立(煌)霍(山)太(湖)岳(西)边区工作委员会,建立了5县边区抗日指挥部,拥有一支50多人的抗日武装,坚持活动在5县边区,保持与新四军第5师、第7师的联系,使大别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连成一片。

此外,金寨县还是八路军第115师、第129师和新四军第4支队的重要发源地,走出了洪学智、皮定均、林维先、汪乃贵等一大批抗日英雄,林英坚、胡继亭、袁大鹏、萧刚等一大批英雄儿女在抗战中英勇牺牲、为国捐躯。金寨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作者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原副院长)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