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村养老问题备受关注。如何让农村老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安享晚年?金寨县流波䃥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个个建在老人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站,用热乎的饭菜、贴心的服务,温暖着乡村“夕阳红”。
白露时节,正午的阳光斜照在金寨县流波䃥镇流波村养老服务站的玻璃窗上,折射出温暖的光斑。窗口内,蒸腾的热气裹着饭菜香飘向院落,蒸南瓜的甜、红烧肉的醇、清炒时蔬的鲜交织在一起,勾引着舌尖上的味蕾。消毒柜里餐具有序“出列”,绿豆汤软糯浓稠,幸福“食”光照在每一位堂食老人绽开的笑脸上。
在流波䃥镇,老龄化与空心化曾让许多高龄老人面临生活难题。如今,该镇以党建为引领,通过以老助老、精准服务,用一餐热饭、上门问诊等方式,为老人们筑起温暖守护线,让当地群众拍手叫好。
党建搭台,让“自助养老”变“抱团取暖”
一碗热饭、一份牵挂,干净营养的餐食里装着老人对生活的满足。
上午9点多,流波䃥镇张冲村养老服务站的厨房里,洗、切、蒸、煮,忙碌又热闹。代从荣正忙着给老人们准备午饭,园子里刚摘下的新鲜蔬菜、活蹦乱跳的鱼儿,加上雪白的猪油调味,可口的饭菜即将成为老人们舌尖上的美味。作为该养老服务站的“当家人”,代从荣心里最惦记的就是让老人们吃得舒心。
“以前咱老两口在家,煮一顿饭要吃一两天,冷冷清清的,吃不起劲儿。”71岁的张盛强老人牵着半失能老伴夏从华的手,揭开志愿者送来的餐盒,入味的红烧瓦块鱼、诱人的胡萝卜炒肉片、清爽的白菜豆腐、浓稠的绿豆汤,“你看这饭菜,色香味俱全,营养又便宜,政府为我们真是办了件大实事啊!”
“老人们最怕孤单,我多用心,他们就能多开心。”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冬至包饺子、盖着荷包蛋的长寿面……每逢佳节或者老人过生日,代从荣便早早开始准备。今年端午节,她为老人们包了各种馅料的粽子,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软糯的粽子、咸香的鸭蛋,个个笑得合不拢嘴。“在这儿过节,比在家里热闹。”87岁的田生才老人感慨道。
张冲村养老服务站只是当地互助养老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2022年初,流波䃥镇以党支部为引领,全镇6个村成立老年协会,由村支书任会长,整合闲置公房改造出6个村级养老服务站,开展助餐、助乐、助洁、帮办、精神慰藉与社会融入等活动。自运营以来,仅送餐服务就达2.16万人次,同时引导低龄老人为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代购生活用品、粮油蔬菜,代缴水电费,维修小物件等;网格员每周开展“亲情敲门”、探视走访服务,让“自助养老”变成了“抱团取暖”。
群众唱戏,让“被动等待”变“主动参与”
中午11点,流波䃥镇流波村养老服务站的后厨飘出诱人的饭菜香味。志愿者代俊正有条不紊地将热腾腾的饭菜分装到餐盒里,为防止弄错,每个餐盒上都贴着老人的名字。忙而不乱的她骑着送餐车,为准点“守望”的老人们送去温暖的美食,看着95岁高龄的胡连海老人吃得香香的,她所有的累都化作开心的笑容。
“饭菜每天都是11点多就送过来了,到手还烫着呢,食堂做的饭适合我们老年人吃,烧得烂糊有味道。”胡连海低语着。寒来暑往,这样的送餐路,代俊已经坚持了4个年头。她从没有耽误过送餐时间。对她来说,看着老人们开心地接过饭盒,这份忙碌就有了特别的意义。“我每天送餐,老人家高高兴兴的,老远就开始打招呼,听到他们讲吃得好,我心里就很高兴,很愿意为他们做这件事情。”
流波䃥镇在互助养老实践过程中,发动低龄老人、留守妇女组成志愿服务队,让他们主动参与互助养老活动。流波村低龄老人王顺彬每天协助养老服务站食堂给辖区内黄楼、江岭组高龄老人杨可信、江国黄等人送餐,顺便做好买药、购物等代办服务;李明清、李大美等老人时常将自家吃不完的蔬菜送到食堂,食堂按市场价格购买,既解决了餐费问题,又吃到了健康、新鲜的蔬菜。张冲村养老服务站食堂时常有几位老人过来帮厨,他们不仅打发了时光,还融洽了关系,又解决了用餐需求;郑文荣、黄炳财等老人还自发地给食堂送上“服务周到似家,营养美味暖心”的锦旗……如今,流波䃥镇已有300余名老人参与到互助养老志愿服务中,大家各尽所能、互帮互助,让“饭有人管、病有人问、寂有人陪”的愿望照进了现实。
资源整合,让“单一服务”变“多元供给”
“江奶奶,今天血压正常,保持得不错。”在流波村99岁老人江国珍的家中,村卫生室医生雷云正拿着血压仪,耐心地给老人测量血压。她一边记录数值,一边跟老人的儿子周易西交代:“日常饮食要少盐少糖,多吃点清淡的蔬菜,要是感觉头晕、胸闷,随时给我打电话。”
江国珍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出门看病成了难题。雷云每周都会上门为老人测血压、查身体,调整用药,解决老人的“看病难”。“村医很贴心,不用我们跑腿,在家就能看病拿药,太方便了。”周易西感激地说。
解决了“吃饭难”,流波䃥镇还把健康关怀和精神慰藉送到了老人家门口。各村养老服务站以送餐服务为切口,拓展到量血压、测血糖等基础健康监测;黄畈村养老服务站托管人汪方,自费购买音箱、话筒,支持老人们在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张冲村、黄畈村以桂鸿章、陈迪宏为代表的低龄老人主动组织开展智能手机培训、地方戏曲传唱、拉二胡等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传授手工剪纸,既丰富了精神生活,又传承了乡土文化。
如今,在流波䃥镇的乡村里,养老服务站成了老人们最爱的“幸福驿站”。熟悉的乡音、可口的饭菜、贴心的照料,让农村养老不再孤单。“我们通过建立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村集体添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四个一’筹资机制,形成了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让养老政策有了温度,让养老服务有了人情味。”金寨县流波䃥镇党委副书记张全贺告诉记者,作为山区、库区镇,流波䃥镇青壮年外流现象突出,全镇60岁以上老人达2838人,占常住人口的41.83%。面对老龄化、空心化带来的养老困境,镇里探索出“党建引领、群众主体、互助共济、精准服务”的互助养老新路径,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有了稳稳的幸福。“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广完善这种模式,摸准老年人的需求清单,根据需求清单做好精准服务。”(胡国凤 本网记者 宋金婷 杨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