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皖西,大别山层林尽染。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游人如织。一条柏油路如黑色缎带,将白墙黛瓦的民宿、生机盎然的茶园串联起来,绘出一幅山乡风光图。
在“土姑娘”农家小院餐饮民宿,负责人张琪一边清点左邻右舍送来的新鲜食材,一边梳理来自沪苏浙等地游客的预订信息。“S447古天路完成升级改造后,村里游客明显增多了。”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介绍,去年全村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9000余万元;今年预计将突破90万人次。
一条乡村公路,不仅串联起大别山的瑰丽风光,更把曾经封闭的山村融入到长三角的“假日经济圈”。这正是我省“四好农村路”建设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持续将其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全力打通乡村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铺就产业发展的“致富路”、美丽乡村的“风景线”。今年以来,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深入推进新一轮建设,截至7月底,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已开工3023公里,完工1868公里,占年度完工目标任务的71.8%。
道路贯通,深山远村变“网红”
“农村公路是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先行基础和重要支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事关群众便捷出行、乡村产业振兴与城乡融合进程。”六安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陈斌表示。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六安山区占比超过70%,过去“路不通”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大湾村便是典型。
坐落于大别山腹地、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脚下的大湾村,生态优越、红色资源丰富,但在2016年之前,仍“养在深闺人未识”。为改变这一局面,金寨县先后投入2245万元,修建5座公路桥,铺设60公里水泥路,实现村组道路硬化全覆盖。
2024年,投资3.5亿元的S447古天路完成升级改造,将大湾村到沪蓉高速古碑出入口的时间从40分钟压缩至20分钟,并串联起马鬃岭保护区、天堂寨等景点,让“深山远村”蝶变为“旅游打卡地”。
路通,产业活。大湾村趁势深挖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在S447沿线设置2处驿站、2处游客中心、6处停车区、22处观景平台等,带动70余家农家乐和9家精品民宿蓬勃发展。2024年,大湾村成功晋级国家4A级景区,村集体经济从2020年的143.98万元跃升至299万元。
同样因路而兴的还有霍山县磨子潭镇宋家河村。依托毗邻S333大别山旅游风景道的优势,该村打造“宋家河民宿集群”,2024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500万元。国庆中秋假期更是一房难求,民宿入住率达100%。
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以“深通、联网、提档”为重点,有序推进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及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目前,全省已形成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线、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总里程达21.1万公里,位居全国前列。
规范管理,智慧养护保畅通
“道路建好,更要管好。”何家枝站在整洁的柏油路边感慨,这背后离不开日复一日的精细管理。
在大湾村,每条公路都有“专属管家”——5名乡村道专管员每日巡查,负责捡拾垃圾、清除杂草、雨天排涝、雪天除冰,确保道路始终安全畅通。
“农村公路管护,关键要解决‘有人管、有钱养、有机制保障’三大问题。”陈斌指出,六安市已构建“路长牵头、专管员负责、群众监督”的管护体系,路面平整度与耐久性显著提升。目前,全市设立县、乡、村三级路长2318名,招募专管员3077名,实现“有路必管、管必到位”。
在全省范围内,路长总数已达2万名,乡村道路专管员1.2万名,农村公路管护岗位1.9万个,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全面建立。
日常养护中,水毁修复尤为重要。“金寨县山区地质复杂,每年因山洪、滑坡等灾害导致农村公路损毁严重。”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9年起,该县推行农村公路灾毁保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整合资源,拓宽资金渠道,补齐抗灾抢修短板。
今年6月21日,省道S448关庙乡大埠口村段因强降雨边坡坍塌,交通中断。县交通局7小时奋力抢通,并同步启动保险理赔程序。截至目前,全省农村公路灾毁保险已累计赔付2.6亿元,为道路及时修复提供了坚实保障。
智慧养护也为道路畅通赋能。陈斌表示,六安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基础数据库,推广使用手机App,实现养护巡查、维修统计、检查考评等全流程数字化,形成“巡查—上报—处置—反馈”闭环管理。
在科学养护体系支撑下,我省农村公路优良路率持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展新颜
道路通百业兴,物流畅活力旺。随着道路与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大别山区的乡村产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在宋家河村,2018年,青年程浩返乡创办安徽鑫茗雨茶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全村围绕茶叶做文章。如今,该村拥有精品茶叶基地2000余亩、规上茶企1家,年产值超3000万元,形成集种茶、采茶、制茶、购茶、品茶于一体的三产融合产业链。
“道路畅通,为深山特色农产品开辟了‘绿色通道’。”位于霍山县太阳乡金竹坪村的九仙尊霍山石斛股份有限公司种植园,也在国庆中秋假期迎来一批批外地游客。该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旅游”模式,带动农户参与种植、初加工与旅游服务,将霍山石斛打造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霍山县上土市镇位于G346、S332及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交汇处,凭借交通优势成功引入陡沙河温泉小镇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1.06亿元,规划面积1200亩,已建成御香泉、水上乐园、冒险乐园、越野公园等设施,成为首批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望着后方在建的和襄高速,基地负责人满怀期待:“年底通车后,从武汉到这儿不到三小时,客源将大幅增加。”
在金寨县,无人车、无人机助力“山货出山、网货下乡”。今年9月,县寄递共配中心的无人车正式投运,负责下乡送快递。目前已有4辆无人车运营4条线路。针对偏远地区,金寨邮政还开通无人机邮路,如“麻埠镇至齐山村海岛村民组”线路,单程仅需10分钟。
据了解,我省正加快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推动建设具备客运、物流、邮政等3种以上功能的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已开通客货邮合作线路约400条。同时,持续推进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截至2024年底,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交比例达70%。(记者 丰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