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金寨县:探索“生态富地”发展新路径

发表时间:2023-04-25 09:50 作者:祝儒水 来源:金寨县农业农村局 点击数: 我要纠错
字号:[  ]

近年来,金寨县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大力打造环梅山湖乡村振兴示范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从“生态富地”中挖资源、培产品、找特色、带旅游、促增收、美生活,着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走出一条生态高颜值、发展高素质的新路径。

优生态环境,挖掘山水新潜值

良好的生态是全县人民最大的财富,更是繁荣乡村产业的自然资源基础,我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依存好环境产出优质的产品。实施“两个替代”行动。近年来,我县整县实施“两个替代”行动,先后投入资金9195万元,建成绿色生产示范基地40万亩,化肥用量下降15%、有机肥施用量提高20%以上。环梅山湖乡村振兴示范区五个乡镇,作为茶叶、果蔬、蚕桑等特色产业发展重镇,更是先人一步,强力推进,仅2022年兑现补贴资金413.45万元、引导推广有机肥4758.6吨,既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又提升农产品品质,大湾村金寨富东电商公司的“俏俏果”入选“皖美农品”。开展“生态廊道”建设行动。环梅山湖示范区是天马自然保护区重点区、重要水源地。结合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建设,实施了千万亩森林增长和林业双增工程,2022年示范区人工造林0.4万亩,封山育林1.05万亩,森林抚育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52%。维持水生物多样性。梅山水库是示范区群众的“聚宝盆”“大水缸”。示范区乡镇严格执行“禁渔期”管理,严禁擅自垂钓、捕捞等非法行为,从生态化角度保护渔业资源丰富,维持水生物多样性。

强生态产业,撬动经济新引擎

发展乡村产业,重在建基地、提品质、优结构、增效益,延链补链强链,落脚点是促进农民增收。示范区乡镇,多以茶、桑、菜、果等特色农业为主,而各有侧重,独具特色,差异化发展。扩基地规模经营。示范区坚持整合项目资金,集聚资源要素,突出农业特色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提升规模效益。2022年槐树湾乡按照“户均一亩桑、村有百亩园、乡有亿产业”的发展规划,春栽桑162万株近1800亩,全年养蚕3987张,产鲜茧160余吨,养蚕直接收入900余万元,户均超过1200元,并依托招商引资苏富安集团盘活了缫丝厂9200平方米、上马缫丝机3套,2022年7月正式投产,当年产值超2000万元,解决100余人就近就业问题,使老产业再显新生机。育龙头示范引领。示范区通过内育外引,壮强产业龙头,引领产业发展。2022年示范区白塔畈镇利用中央彩票公益金资金1200万元,新建越冬大棚25个,露天蔬菜基地750亩,高薪聘请有20余年蔬菜种植经验的山东省寿光蔬菜种植能手张华瑞来镇承包温室大棚,开展示范种植,每个大棚纯收入超10万元。目前,该镇在7家产业龙头的带动下,集中发展蔬菜基地2200亩,建设各类大棚336个,新增就业岗位550个,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210万元。建机制联农增收。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紧密联结机制,通过入股分红、订单收购、劳务就业等方式带动群众一起发展,有效打通了小农户直通大市场的瓶颈。安徽亦元乾农业公司,经营了20亩高标准玻璃大棚、200余亩露天蔬菜、3000平方米冷储库,并积极与盒马鲜生公司合作,打造安徽省第一个“盒马村”,多途径带动了20余户群众围绕蔬菜产业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2022年示范区内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6家,搭建示范区内“三公里就业圈”“社区快聘”综合服务平台20多个,帮助就业近万人,实现农业综合产值39.6亿元、增长9%。

挖生态资源,突出农旅新融合

示范区在坚持抓特色农业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打生态山水牌、打休闲旅游牌,开发休闲旅游,发展乡村民俗,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拓展茶园功能。示范区古碑镇产茶历史悠久,标准化茶园3000余亩。近年来,该镇丰富乡村经济发展新业态,立足于茶旅融合的产业定位,大力改造茶园,开发一批以茶为主题的旅游景点。2022年该镇在留坪村投入1000余万元,按照“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标准,改造茶园1100亩,修建了1700米休闲步道、204㎡茶园田间学校及停车场,栽植了风景树1300余株,每当步入留坪村,满眼茶园青翠欲滴,一股茶香沁人心扉,茶春旺季每天吸引游客1000余人,留坪村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当地农家乐也红红火火。发展乡村民宿。示范区各乡镇结合各地生态资源,办民宿,开农家乐,激活农旅产业。示范区花石乡大湾村资源背靠马鬃岭大景区,有着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结合全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扛起了“山上种茶、家中留客”的旗帜,大湾村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摸索着将集体产权房屋改造成“大湾民宿”,实现了旧貌换新颜,“腾笼换鸟”成效初显。通过引进无锡鸿源集团,投资近1亿元,建成精品民宿26栋,打造蜿蜒崎岖、惊险刺激的十里峡谷漂游,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实现了大湾村旅游整体转型升级。创建美食村品牌。地处金寨新县城城郊的梅山镇小南京村,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2022年,该镇围绕美味、美景、美丽环境、美好感觉等重点,结合实施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小南京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统筹农光互补产业园、中药材繁育基地、草莓葡萄采摘园,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区,成功入选第二批安徽省“特色美食村”。

微生态治理,提升幸福新指数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示范区群众的热切期盼。为打造更加优美的乡村环境,示范区乡镇以整治自然村庄为切入口,通过“小投入”“微治理”,引导发展“五微”经济,打造美丽乡村建设3.0版。微投入带来大改变。示范区依托县财政每个规划保留自然村庄投入30万元资金,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出发,突出“五清一改”“三大革命”,逐步实现“干净、整洁、有序”的目标。白塔畈镇刘冲村陡岭队20余住户的村庄,因受高低不平地势影响,环境整治一直是老大难,2022年,通过召开群众“板凳会”统一了思想,以“孝廉”文化为主题,依势而造,因户而行,对篱笆院墙微改造,对路沟圈舍微整治,还在墙上喷绘了历代“孝廉”文化故事,在和风细雨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脏乱差”变成了“净齐美”。微庭院带动大发展。“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示范区资源现状的真实写照。而示范区群众不等不靠,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建设茶、药、花、果、菜等“五小园”,千方百计美环境、增收入,实现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庭院环境更加美丽。梅山镇徐冲的黄斌,住着美丽的庭院,小日子十分惬意,编了个顺口溜:“人人都说城市好、我说农村也不差,前栽桑茶后种菜,左种杨柳右栽花”。微评比促进大和谐。“三分建七分管”,在生态宜居自然村庄建设过程中,示范区乡镇通过签订“门前三包”协议,设立“村庄清洁日”,定期开展“文明村庄”“美丽庭院”“清洁卫生户”等群众性创评活动,推广“红黑榜”“振风超市”激励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梅山镇马店自然村庄,将“门前三包”责任牌和“清洁户”评比结合起来,双管齐下,真正把好习惯“管”出来、“养”出来,当地讲卫生、树文明、重礼仪蔚然成风。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