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2024年是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的十周年,金寨县文艺家们在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指引下踔厉风发,十年来创作了大量文艺精品,本篇选取了金寨县部分文艺家的十年创作感悟。
美术家李胜:青年美术家需要形成和坚持自己的创作思想
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的第二年,2015年,金寨县美术家协会正式成立,李胜担任协会主席。回顾个人创作的十年以及协会成立的这九年,李胜认为还是比较满意的。金寨美术家协会不管是在个人艺术的创作上,还是大众艺术的培育上,还是政治思想的宣传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金寨美协的发展中,培育出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省美术家协会的在籍人数也在六安地区中保持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文艺最大的问题是“浮躁”。就这个问题,李胜也进行深入地探讨。他认为文艺创作本身是不能与市场进行挂钩的。若与市场挂钩,艺术创作者便成为了市场的“民工”,艺术创作便有了桎梏。一方面,青年创作者确实会有养家糊口的压力,从而稍显急功近利。在自身能力仍有缺陷的时候,急于“出画集”“办画展”。
另一方面,美术教育和培训缺乏对基础能力的培养。美术的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从“握笔”到“坐姿”都应该有一个严格的磨炼过程,但这种“长周期”的美术培训,不适合当前美术考试的选拔。所以哪怕经过正规科班教育的美术工作者,他们的美术基本功也会显得稍微欠缺,而这种欠缺也会在离开老师的指导后,被逐渐放大。
当谈及这些年新成长起来的年轻美术家与他们这些老艺术家最大的不同时,李胜认为这些青年美术家缺少一定的自己的思想。李胜认为青年美术家以及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守住自己的艺术底线,在否定和质疑中坚持自己的创作思想。
在提及金寨本地美术人才的培育中。李胜认为,美术人才培育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帮助。同时,青年美术家应该打好基础、找准方向、充实思想、磨练自己。青年美术家应该以优秀画家为榜样,多向优秀前辈请教,倾听前辈的建议。充实自己的政治思想,把握时代的主题。利用时间多学多练,不断磨练自己的绘画技艺,沉淀自己的艺术思想,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文艺工作者。
摄影家王峰:拍摄约五十万幅摄影作品,不遗余力宣传家乡
在与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金寨县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王峰的访谈中了解到,在金寨早期的旅游景点开发过程中,金寨县摄影家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有一年春天,王峰主席和他的摄影家同伴们来到了铁冲乡的一个山谷,山谷开满了娇艳欲滴的玉兰花。玉兰树下,山谷的茶树也在慢慢发芽。在红色玉兰花的映衬下,山谷的茶树也显得格外的翠绿,它们红绿相映,像是春天织成的毛毯,铺满了整个山谷。
王峰一行人用手中的相机,将山谷的那个春日保留了下来,并发布到了网上。这个山谷也逐渐被别人知晓,后来,来到这里的游客也大多是因为看到摄影作品才来到这里的。第二年,山谷逐渐被政府开发运营,成为正式景区,山谷也有了自己的名字“望春谷”。王峰和金寨摄影家们的作品宣传了金寨的景区,也推动了金寨文化旅游的发展。
在几十年的摄影生涯里,王峰有着自己的一套摄影理念。他认为,摄影应该大众化,摄影不应该是束之高阁的艺术行为,作品的艺术性固然重要,但好的作品应被大众所接受,被老百姓所认可。老百姓对作品的评价不会从光影、构图以及各种参数来评价,而是通过好看或者不好看这样的直观印象来评价的。
王峰接着说,摄影作品不是无源之水,一个好的作品不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角度都是拍不出来的。摄影是个苦差事,拍悬剑山、天堂寨,我是挂着缆绳悬在山崖拍摄的。几十年间,王峰主席拍摄了约五十万张摄影作品,但他仍说,金寨我还没走遍。
摄影要有思想。王峰认为很多初学者往往是为了摄影而摄影,盲目拍了很多张照片,自己也分辨不清好坏。在拍摄之前,自己脑中就应该有作品成片的画面,所有的技巧都应该是辅助你去实现脑中画面的形式。
王峰用手中的快门定格着金寨的自然风景,记录着这座革命老区的变迁。但光影之下仍有遗憾,他时常感叹有些东西拍着拍着就没了。城中的碉堡、乡下的石桥……摄影家们为金寨的遗迹保护做着努力,为这座希望之城的时光记忆而定格美好。
在谈及文旅融合大背景下,金寨的文旅融合发展时,王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认为摄影是文化创作和旅游很好的结合形式,还应加大对文艺人才的培育和扶持,对金寨旅游资源的宣传加大力度,宣传的方式也要更有重点和导向性。他说,自己和金寨摄协的摄影家们的乡土情结都是比较浓厚的,在家乡的宣传上,我们一直会不遗余力。
红色电影收藏家杨承愉:坚守文艺阵地,做好基层文艺工作
大别山红色电影展览馆馆长杨承愉谈到,作为一名电影工作者及安徽文艺志愿者,从2011年至今我一直从事电影公益放映、电影科普巡展、电影知识讲座等工作。为了响应文艺下基层的号召,我2018年来到金寨筹备、建设大别山红色电影展览馆,该馆并于2021年建成。杨承愉说,做好这些工作才是真正地将文艺送到基层。
当谈及展览馆建成的感受时,杨承愉表示他是非常欣慰的,这与他浓厚的乡土情节和家风是密不可分的。杨承愉动情地说:“我的父母都是水库的建设者,父亲是佛子岭水库、响洪甸水库、梅山水库、磨子谭水库的建设者,母亲是响洪甸水库的移民,我对金寨有着特殊的乡土情节。”展览馆建成后,杨承愉也把自己的孩子带到金寨,继续从事电影文艺宣传活动,将“愚公移山”的家风一直传承下去。
杨承愉认为基层文艺工作是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的。展馆建成以来,各级领导多次到我们金寨革命老区来,走到我们这个大别山电影红色展览馆来考察、调研,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基层文艺工作。杨承愉表示,他很高兴大别山红色电影展览馆被认可为“文艺阵地”,这在精神上给予了他极大地鼓舞,能让他把基层文艺工作更好地开展好。同时杨承愉也希望更多的基层文艺工作者,能到革命老区来,把我们老区的红色文化、青山绿水,创作成作品并把它弘扬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