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大别山

发表时间:2025-05-11 15:38 作者:刘从进 来源:安徽金寨干部学院 点击数:336 我要纠错
字号:[  ]

大别山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中国南北重要分界线,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先天就具有不凡的气度,自古有“得大别山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历史推开20世纪的大门,时代风云变幻。共产党人开始肩扛天宇,在此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苏区之外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从1921年直至新中国成立,“28年红旗不倒”。

暮春时节,有幸来到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学习,踏上了这片红色的土地。

几天时间里,除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我们还通过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走访了早期的革命旧址,了解了当年根据地严密的政权组织,特别是早期红军队伍的组建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参观了美丽乡村的典型大湾村和面冲乡的六安茶谷主题公园。

大山层层叠叠,山路弯弯绵绵。我们在一个个山弯里穿行,青喝喝的大山里写满了革命的故事,黄拉拉的土地上布满了农人的劳作。

我们参观了立夏节起义旧址、汤家汇苏维埃政权旧址、红军广场和红二十五军旧址等。一座座老屋像涂满了思念的故人,向我们讲述着那段渐渐远去的历史。从三首革命歌曲大致就可以勾勒出大别山老区当年的样貌。

第一首《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当时一所列宁小学的老师为庆祝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作。时值八月,正是桂花盛开的时节,他有感而发。歌曲创作后,由于曲调优美、歌词生动,立即传遍乡里,并在全国多个省份传唱。直到多年以后,一个103岁的老红军仍能信口唱出来。可见当时的苏维埃新生政权广受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第二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35年10月,红十五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程坦,用鄂豫皖苏区流行的歌曲《土地革命已经成功了》的旋律,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禁令改编成歌曲。由于歌词易记、旋律简单,很快就传唱开来,人民军队的好作风也随着清脆的歌声荡漾开去。第三首《再见了,大别山》。20世纪70年代末,在徐向前元帅的要求下,词作家王和泉与作曲家雷远生经过两年采风,于1982年完成创作。歌曲以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及1948年主力撤离为历史背景,歌词中“清风牵衣袖,一步一回头”等句,生动刻画了军队与老区百姓的深厚情谊,展现了当年军民共同克服围剿、缺粮等困难的真实历程。歌曲融入大别山金寨等地民间音乐和东路梆子唱腔,作为《大别山抒怀》的压轴之作,旋律优美、歌词深情,风靡全国,被选为《将军的摇篮》主题曲。

历史的烽烟远去,今天,我们在大山里看到了一片片和美乡村的迷人景象。山脚下、山弯里不时现出几排房子几户人家,掩映在树林下。一个院子一个家,门口铺着水泥地,有的泊着一辆小车,安安静静地横卧着,野樱、玉兰花和泡桐花随意地开在路边、院子前。农家小院,从容、安详,那么静那么静,连阳光“踩踩踩”走过屋顶的声音都能听到。这是典型的大别山农家,不停地在我的心里涌出感动来,如此乡居的日子多好啊,这或许就是无数人心中寻找的原乡。这里还有最致命的诱惑——金寨吊锅宴。晚来天欲雪,炉塘里支起吊锅,栎柴在火里噼啪作响,黑铁吊锅中翻滚着山珍野味;再端起土酿的小吊酒,文火煮生活,这样的日子我们又将如何老去?

金寨县的面冲乡,是六安瓜片的标准生产基地,如今把茶园建成了公园。春天里一场贴地的风把茶园扯起来,绿色的波浪翻滚着又延展开,都要繁殖到天上去了。阳光在一片绿色上游荡,蹑手蹑脚,像狐狸。采茶女们巧手翻飞,采着尖尖的嫩芽,宛如轻盈的舞娘。茶谷的吊桥上,老年大学的学生支起画架,展开画板在写生。我问画什么呢?他说:“看下面的水库,青山倒映在水里。”哇,这就是4A级水利风景区响洪甸水库,瞬间日色映溪连山,风景如画一般美好。这样的人世,同坐在春天的茶园里,即便无缘无故,亦是可亲可爱的。这是一片大别山的保留地,他们在自己的保留地上种出了不一样的茶叶——六安瓜片。他们采的是倒二叶,因叶片形似瓜子而称为瓜片,“去芽去梗”的工艺特点让其独具特色,香飘天下。早在宋时,陆游就写下了《六安瓜片赋》:“六安之瓜,一茎十叶……有芬香气,气飘八方,方人咨嗟,世人追逐。”

对于发展经济,金寨人似乎也有自己的想法,物质改善生活,精神提升生命。在大别山人的哲学里,生命的坚守要高于生活的改善。是的,他们并不急,坚信守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日子一定会好起来,要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第二层含义是“金山银山换不来绿水青山”。守住绿水青山,守住内心的道,从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段看,一定会过上更好的生活。

最后那天上午,我们参观了红二十五军旧址。红二十五军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长征部队,途中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参观结束时,教员讲了一段话:“要相信,要去相信这段历史,如果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不相信,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不会相信,我们的孩子不相信,我们的后人就更不会相信。”她只用一个朴素的词“相信”,没有用“信仰”这样的大词。一个中年女子站在旁边十分动容地听着,一等教员讲完,她立即大力鼓掌,泪水夺眶而出。是的,历史并不虚无,它真切地站在我们的身边,更需要代代传承。

大别山是一座大不同的山,不低头不怕苦不张扬,坚韧、深沉,有人情味,转念一想,这不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座吗?!当山风掠过十万烈士纪念碑,我听见历史的回声与未来的召唤正在群山间交响,谱写着新时代的“大别山赞歌”。

标签:乡村振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