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镇:古稀党员守初心 巧解纠纷促和谐

发表时间:2025-08-11 08:54 作者:黄胜彬、罗玉雯 来源:梅山镇人民政府 点击数: 我要纠错
字号:[  ]

夕阳的余晖洒在徐冲村的巷陌间,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耐心倾听着村民的诉求。77岁的退休村干部王谋余,虽已离开岗位多年,却在无职党员先锋培树工程中再次焕发“光彩”,用25年村干部生涯积淀的威望和智慧,成为了村里化解矛盾的“主心骨”。每当村民们为琐事争得面红耳赤时,他总是不紧不慢地走上前,一句“都听我说说”,便能让剑拔弩张的气氛瞬间缓和。“人头熟、底子清、情况明”,这是村民们对他的由衷评价,更是他调解纠纷的“三件宝”。

在徐冲村,邬、解两家曾因修路问题争执不下,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王谋余得知情况后,冒着细雨踏着泥泞小径,一次次上门走访,一遍遍耐心劝说。“修路是为了大家出行方便,是件大好事,可不能让好事变成坏事啊。”他从村庄发展的大局讲到邻里和睦的传统,用朴实无华的话语慢慢化解了两家的心结。最终,两家握手言和,路顺利修通了,彼此间的情谊也更加深厚。

孙、董两家因菜园用水产生嫌隙,看似是件小事,却牵动着大家的心。王谋余二话不说,来到菜园实地勘察,仔细了解情况后,巧妙设计了用水方案,既保证了两家的用水需求,又维护了各自的种植权益。“邻里之间和气生财才是硬道理。”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

董家叔侄曾因山界问题闹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家族内讧愈演愈烈。王谋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翻阅了大量的陈年档案,走访了村里的老人和相关证人,凭借一张张泛黄的地契、一个个鲜活的见证,还原了历史真相。“血浓于水,都是一家人,何必因为这点事伤了和气?”经过他苦口婆心的劝说,叔侄俩终于放下芥蒂,化干戈为玉帛。

自今年三月以来,已有20余起纠纷在王谋余的调解下顺利化解,每一件都关乎民生,每一桩都彰显着他的真功夫。随着这些矛盾纠纷在村里被就地化解,徐冲村12345热线的铃声也变得越来越少,到7月份更是实现了零投诉。这份难得的“安静”背后,是王谋余日复一日的奔波忙碌,是他春风化雨般的调解艺术在发挥着作用。村民们都说:“有了王老师这个‘和事佬’,我们心里踏实多了,有啥矛盾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再也不用跑远路、打热线了。”

王谋余的工作方法朴实却十分有效:倾听双方陈述时,他始终保持不偏不倚;实地调查核实时,他坚持求真务实;分别做思想工作时,他善于以情动人;促成协商和解时,他力求皆大欢喜。“公平公正、耐心细致、情理并重”,这是他总结出的“调解经”,也是他赢得村民信任的关键。

王谋余的身影,就像一面飘扬的旗帜,感召着村里更多的无职党员主动投身到村庄建设中来。他们纷纷表示:“王老师都77岁了还在为大家操心费力,我们这些年轻些的无职党员更没有理由袖手旁观。”这位古稀老人,用最平凡的坚守诠释着最不平凡的担当。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党员的价值不在于职务的高低,而在于是否心系百姓;奉献的意义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初心如磐。在徐冲村,正是因为有了像王谋余这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无职党员,村庄才更加和谐稳定,村民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