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清晨6点,天刚微亮,某葡萄酒厂区内已有人声响起。“你核对一下这批酒的品种和数量,我们尽量在工人上班前完成交接。”南溪法庭执行法官一边打开执法记录仪,一边对申请执行人李某说道。
这一幕,缘于一宗历时两年的买卖合同纠纷案。2024年,李某与某葡萄酒公司因货款问题对簿公堂,虽在法院调解下达成“以酒抵债”协议,但在具体执行阶段,双方却在酒品定价、包装规格等问题上再起争执。“这批酒现在市场行情看涨,按当初约定的低价抵债我太吃亏了!”葡萄酒厂负责人态度坚决地表示。而申请执行人李某则很为难:“我理解企业有困难,但既然之前说好了以酒抵债,就应该按照协议执行。”
2025年8月,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面对分歧,执行法官并未机械采取冻结账户等强制手段,而是转换思路,先后几次组织双方调解,耐心倾听诉求,帮助厘清事实、核算成本。“执行不是‘一执了之’,既要让申请人拿到该得的,也不能让企业因执行陷入困境,影响后续经营。”法官一番话,让原本紧绷的气氛逐渐缓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轮沟通,双方终于达成一致。为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执行法官特意将交接安排于清晨,赶在开工前完成全部流程。“真没想到你们这么早赶来,就怕耽误我们生产,太为我们着想了!”葡萄酒厂负责人紧握法官的手连连道谢。
在法院工作人员见证下,双方共同开箱验货、逐箱清点,48箱红酒顺利交接。“这批酒品质确实不错,我也放心了。”验货后,李某满意地说。整个流程仅用一个半小时,厂区工人陆续到岗时,手续已全部办妥,生产经营未受任何影响。
这场“以酒化债”的执行,不见冰冷的强制,却凭耐心与智慧化解了纷争。既坚守了法律的公平正义,保障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又为企业留出了生存空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司法的温度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