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驶出沪蓉高速“斑竹园·天堂寨”下道口,映入眼帘的是“草地夜行”雕塑,“小同志,你的老家在哪儿?”他问我。“斑竹园!听说过吗?”“啊,斑竹园……我在那儿卖过帽子。”看了这段对话,想必你已经记起了小时候读过的课文《草地夜行》。课文中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艰苦场景,深深烙进几代人的记忆中。如今,文中“小鬼”的家乡金寨斑竹园镇已经成为著名的“大别山红色小镇”,是全国红色旅游胜地之一。
雕塑不远处的旅游驿站人流如织,几位“红马甲”正忙碌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大碗茶,几份旅游宣传彩页,热情地讲解,耐心地指路,刚下高速的游客在休憩间感受到了大别山老区人民身上的那种淳朴和热情。“我们这里的大碗茶也叫‘红军茶’,当年红军打仗时,百姓们为了给红军解渴去暑,就自己上山采了些野茶,自己炒制,这种茶看似杂茶,却有苦尽甘来的内涵,当你第一口咽下红军茶的时候,十分苦涩,但是过了10秒,就会回甘。”随行的游客一边听着志愿者的讲解一边细细品尝着手中的大碗茶。
“斑竹园镇地处鄂、皖两省交界处的历史名关——长岭关脚下,自古就有‘一步跨两省,鸡鸣闻三县’之说,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这里诞生了安徽省境内第一支红军队伍,走出了徐立清、漆远渥等7位开国将军。战争年代,金寨县十万儿女参军参战,斑竹园镇人数最多,周维炯、漆德玮等2000多名革命烈士被载入史册,可谓‘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魂,岭岭皆丰碑’啊!”旅游驿站的“红印·斑竹园”展馆中,红色讲解员正为我们讲解斑竹园镇的红色历史。听到这里,行走在斑竹园镇,内心更是充满了感恩和敬仰之心。斑竹园镇旅游驿站展馆内详实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向旅客们展示了斑竹园镇完整的红色历史。
中午11点,已经接近饭点,志愿者热心地为游客推荐了斑竹园镇的特色菜系,“源远流长的特色吊锅,清香滑腻;老幼皆宜的肉糕,醇香扑鼻;回味悠长的老米酒,稀有弥珍;清凉爽口的观音豆腐,味道鲜美;引人食欲的竹根河鱼,传统制作、肥而不腻的农家烟熏黑毛猪腊肉,还有笋干、苦菜(将军菜)、珍珠菜、红豆腐、腌地藕等等都值得一尝”。
小镇里的“红马甲”无处不在。交通要道上志愿者正在配合交警指挥交通,整个小镇交通依然井然有序。身穿“斑斓星期五”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正在捡拾烟头、纸屑等垃圾。据介绍,“斑斓星期五”是斑竹园镇红源村创建的志愿服务品牌,在志愿者的持续努力下,如今的斑竹园山更绿、水更清,舒适整洁的环境也给外地游客带来了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关于斑竹园镇,总是流传着动人心弦的红色故事。如今在这蜿蜒的山水之间,多了一个结合采摘、旅游、休闲娱乐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其中坐落着一片典雅独特的白色建筑群,它就是听涧·不知周Brandy庄园,整个民宿好似一幅虚静的风景图,在云雾缭绕下,白色小楼掩映在茂盛的山林间。走进该民宿,宽敞别致的户外庭院十分引人注目,坐卧厅、游泳池、采摘区、烧烤区、露营区、垂钓区,每个角落都十分有看点,篝火晚会更是吸引了不少游客的驻足。民宿负责人介绍:“金山马河沿线地处山峡之间,一条大河穿境而过,山水一色,绿树环绕,田园风光充满诗意,有很大的旅游资源潜力,把这一片开发出来,打造成特色民宿,既能让外地游客近距离欣赏到山里的自然美景,又能让游客体会到回归自然的平静和愉悦”。
“五一”假期“邂逅”红色小镇斑竹园,小镇的红色历史与自然风光给游客带来了一次全新的体验,也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受到了红色小镇的独特魅力。据了解,近年来,斑竹园镇围绕红色旅游不断探索实践,积极融入大别山红色旅游体系,初步形成了以红色文化为主,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为辅的“红色小镇”品牌,“红色小镇”斑竹园的独特魅力与时代风采正在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