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元宵节前夕,一场融合历史韵味与民俗风情的非遗盛会在金寨县古碑镇隆重举行。作为金寨县古碑镇传承四百余年的民间音乐瑰宝,古碑丝弦锣鼓展演吸引了众多居民前来观赏,共同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百年传承,丝弦锣鼓的坚守与新生
丝弦锣鼓的历史可追溯至400多年前,由宋氏家族从江西传入金寨县古碑镇。历经数百年风雨,这门古老技艺在古碑镇扎根并传承至今。尽管传承之路充满挑战,周边地区如南溪、双河、麻城等地也曾流传《十番锣鼓》,但如今仅有古碑镇的何氏家族锣鼓班和李仓房锣鼓班仍在坚守这一传统。
丝弦锣鼓以其独特的演奏形式和丰富的乐曲变化著称。其节奏或快或慢,既能在行进中奏响激昂乐章,也能在静态演奏时展现细腻韵律。演奏中使用的号独具特色,无音孔设计,全凭演奏者气息控制音调,紫铜质簧片振动发声,哨片之间无布条的构造更是全国罕见,彰显了其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
传承人倾情演绎,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活动现场,由李齐国、李善德等非遗传承人领衔的锣鼓班子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李齐国,1957年出生于古碑镇,自幼与丝弦锣鼓结缘,系统掌握了各类乐器的演奏技巧,多次参与市、县大型文艺活动。李善德,1937年出生,19岁高中毕业后任教17年,后因家庭原因辞职务农,但对丝弦锣鼓的热爱从未减退。他打破家族传承的传统,将技艺传授给外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传承人。
在他们的带领下,锣鼓班子默契配合,唢呐高亢嘹亮,号声雄浑悠长,打击乐器灵动多变,将丝弦锣鼓的28个套路演绎得淋漓尽致。时而气势磅礴,如万马奔腾;时而细腻婉转,似潺潺溪流,令现场观众沉醉其中。
丝弦锣鼓:历史与文化的活态传承
古碑丝弦锣鼓不仅是民间音乐,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演奏方法可追溯至唐代,对研究古代弦乐、吹管乐和打击乐的演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它包罗了中国古典乐器的基本演奏技巧,适用于各种民间庆典仪式,展现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凝聚力。
元宵佳节:非遗文化的新起点
此次元宵节前夕的非遗展演,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更让更多人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丝弦锣鼓这一珍贵非遗项目。在传承人的坚守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古碑丝弦锣鼓这颗非遗明珠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代代相传,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