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期间,位于铁冲乡高畈村的“TC·铁冲Coffee屋”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新去处。山水环绕的咖啡屋里,都市人手持咖啡远眺滚滚麦浪,孩童在田埂间追逐嬉戏,摄影师架起设备捕捉“蔷薇与拿铁共舞”的瞬间。一隅“村咖”以自然美学与新型消费的融合实践,捕捉乡村振兴镜头下的“关键帧”。
“TC·铁冲Coffee屋”毗邻中国红岭公路红色征程线,背靠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长江河,是通往杜鹃岭与望春谷的重要节点和打卡点。这间“村咖”今年3月建成并投入运营,占地面积113平方米,店内提供现磨咖啡、特色饮品、手工甜点及风味小食,是金寨县建成的首个乡村稻田咖啡屋。
从城市焦虑到乡野疗愈的消费转型
近年来,稻田咖啡屋在全国多地涌现。2024年初,铁冲乡党委多次赴浙江考察学习后,萌生了发展乡村咖啡业态的想法,经过多轮会议研讨论证,同步启动村民代表、乡贤能人意见征求工作,在凝聚共识基础上结合“一谷一岭”景区辐射范围、基础设施配套条件等要素综合开展地址比选,最终选定高畈村小楼组闲置地块,依法完成用地审批、规划许可手续及招投标,为咖啡屋后续建设奠定基础。
“稻田咖啡的本质是提供‘被自然包裹的时光’。”铁冲乡分管文旅工作的副乡长敖杨表示。其原木檩条框架与玻璃幕墙设计将四季稻田景观转化为动态展陈,春日的油菜花海、夏日的滚滚麦浪、秋日的金色稻浪,与咖啡香气共同构成“五感沉浸式体验”。“我在抖音和小红书上都刷到这里,之前来杜鹃岭看花的时候我已经打卡了,”刘小姐一边给朋友拍照一边说,“现磨咖啡味道很醇厚,这里环境优美,特别出片,所以我才推荐朋友们来这里。”数据显示,该店“五一”期间营业额逾35000元,90%消费者为25-40岁城市中产群体。
创新模式:场景重构与三产联动的破局之道
“村咖”热潮源于对传统农业空间的颠覆性改造,铁冲乡将咖啡消费与童年记忆、松弛感绑定,吸引年轻游客打卡,实现乡村对城市青年的“反向虹吸”。更值得关注的是“三产融合”的实践,“TC·铁冲Coffee屋”以“乡投公司+企业+合作社”的机制合作运营,将稻田与包含咖啡店、露营地、民俗馆的田园综合体穿点成线,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日均营收超3000元,集体经济年分红增长15%。这种“咖啡引流—农旅变现”的闭环,正在重塑乡村经济结构。
铁冲乡依托“一谷一岭两寨”等自然景观与85%以上森林覆盖率的生态本底,叠加“四好农村路”、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将区位优势与人居环境升级转化为发展动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串联城乡资源,民宿露营等配套承载消费场景,政策红利吸引青年返乡创业,使森林氧吧与咖啡业态碰撞出“生态疗愈+微度假”新机遇,为“村咖”运营筑牢了自然生态与城乡要素的双重支撑。
青年返乡:新青年的创意实践与价值重构
稻田咖啡屋的兴起,离不开新一代“新青年”的返乡创业浪潮。在“村咖”上班的10名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超过26岁,或擅长饮品制作,或擅长视频拍摄,或擅长脚本撰写;有人是后备村干部,有人是西部计划志愿者,也有人是返乡创业大学生。他们将咖啡与乡村研学、民俗体验结合,探索农文旅融合新场景新模式。这些创业就业者兼具城市经验与乡土情怀,他们用现代设计激活乡村记忆载体。
“村咖”不仅是消费场景的创新,更是城乡价值重构的缩影。它用一杯咖啡的时间,让城市与乡村完成双向奔赴,都市人获得心灵疗愈,乡村则通过美学赋能激活土地价值。“这不是对乡村的简单美化,而是用专业主义商业智慧,让土地产生超越农耕的复合价值。”铁冲乡党委书记张尹迪表示。
当夕阳为农田镀上金边,坐在玻璃幕墙前的消费者或许会思考:乡村振兴的密码,或许就藏在这杯飘着“守正创新”味道的咖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