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日召集大家召开村民小组会议,主要围绕防溺水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等事情进行沟通,同时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夜幕降临,南溪镇的村落庭院中,此类工作场景已形成常态。镇村干部与村民围坐一处,聚焦群众关切的民生议题、村庄发展的关键事务,以“小板凳”为载体搭建干群沟通平台,凝聚共建共治合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庭院议事聚民智,推动治理效能提升。针对村民日间忙于生产劳作的实际情况,镇村两级干部统筹兼顾,将会议时间安排在傍晚,通过线上微信群通知与线下入户告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村民集中议事。在轻松务实的交流氛围中,镇村干部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系统解读防电信诈骗、防溺水、防火安全等知识,以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政策细则。同时,以倾听村民对村庄发展的规划建议、个人需求的合理诉求,广泛吸纳民智良策,推动乡村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型,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团桌协商解难题,夯实和美乡村基础。邻里纠纷调解、移风易俗推进、征地拆迁协调等乡村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小板凳”搭建的协商平台上得到有效化解。针对矛盾纠纷,组织涉事双方围坐协商,通过坦诚沟通、明辨事理、互谅互让,推动问题妥善解决;在移风易俗工作中,镇村干部与村民代表围坐交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引导村民自觉践行文明新风;面对征地拆迁等敏感事务,干部先行深入倾听民声,全面掌握群众顾虑与合理需求,在充分沟通中消除隔阂、凝聚共识。这一过程不仅有效破解了治理难题,更让干群关系从“面对面”的接触深化为“心连心”的信任,为和美乡村建设筑牢基础。
入户走访送关怀,彰显为民服务初心。“小板凳”承载的不仅是政策宣讲与事务协商,更传递着党和政府对群众的深切关怀。在重要节假日,镇村干部携带慰问品走进困难家庭,坐在板凳上详细询问生活状况,记录实际需求,以鼓励话语传递温暖;“八一”期间,为退役军人送上节日祝福与慰问品,倾听其保家卫国的奋斗故事,致以崇高敬意;走访留守儿童时,关切了解学习生活情况,赠送文具用品,为困难学子积极申请助学补助,用实际行动守护儿童成长。通过“小板凳”上的贴心交流,拉近了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让乡村振兴的实践更具温度、更有质感。
从庭院议事到团桌协商,从政策宣讲到关怀走访,“小板凳”见证了南溪镇干群同心、共谋发展的生动实践。作为乡村治理的“微平台”与凝聚民心的“黏合剂”,它正持续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推动绘就“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治理优、百姓富”的乡村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