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园镇:兴药促农 富民强镇

发表时间:2025-08-26 08:16 作者:桂海月、卢思语 来源:斑竹园镇 点击数: 我要纠错
字号:[  ]

斑竹园镇地处鄂皖两省交界的皖西大别山腹地,境内山高林密,“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其地理特征的生动写照。本地农民自古就有“药农”之称,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如今,在镇党委、政府的积极引领下,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带动乡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走出了一条“兴药促农,富民强镇”的特色发展之路。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2021年的5000余亩发展至如今的8000余亩。其中,天麻种植面积1662.4亩,黄精种植面积1942亩,茯苓种植面积652亩,元胡种植面积601亩,白芨面积1302亩,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压实工作职责,助力产业发展。斑竹园镇以中药材产业发展为契机,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中药材发展规划,委托安徽经济发展规划研究院,制定了金寨县斑竹园镇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实施了镇干、镇农管中心技干联系到村、村设专职村干包片到组、网格员联系到户的中药材产业推广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产业发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以2024年发展野菊花产业为例,镇分管领导亲自到各个片区实地验收各村菊花示范片;镇纪委及时督查并通报菊花种植进度;各村积极组织新时代文明志愿者帮助缺劳力农户抢种;包片村干当日将种苗送到农户手中和种植地块;镇农管中心将源头监督与地块跟踪相结合,指导农户领苗、种植以及进行田间管理等。通过各方的协同努力,不仅高质量圆满完成了斑竹园镇2800余亩的菊花育苗任务,还顺利超额完成了全镇2000亩的菊花推广任务。此外,在金山村、漆店村、小河村大胆创新,结合庭院经济累计建设成300亩以上连片菊花示范基地,将金山村民宿、小河村中心村庄打造成了宜居宜业的魅力标准“药”园、生态“花”园,实现了产业发展与乡村美化的有机结合。

联农带农,促进农户增收。斑竹园镇大力实施规模发展、整镇推进战略,以主体大户带动模式扩大产业规模,以多种经营联动方式确保覆盖范围,力求实现全镇户户种药材、村村飘药香的良好局面。镇里依托金寨县土生金家庭农场、安徽省金寨县山中宝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安徽省六味圣草中药材有限公司等经营主体,采用基地示范、“主体+农户”“公司+农场”的带动形式,与农户签订种苗提供、技术跟踪、产品收购协议,带动农户发展黄精、元胡、灵芝等中药材产业。目前,已辐射带动农户500余户,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切实让农户在产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

强化政策帮扶,增强主体发展信心。为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斑竹园镇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服务、项目服务等措施,推广灵芝、黄精、天麻、茯苓新品种,鼓励经营主体和药农开展规模化、规范化、良种化种植。以天麻、黄精两大药材作为“双核”龙头,依托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心的奖补政策,驱动传统中药材全面提档升级。通过长岭关村种植大户李栋才、小河村创福公司在长岭关村、小河村新建立100亩以上黄精基地;通过金寨县罗坤家庭农场、金寨县农鑫家庭农场在沙堰村、漆店村新建立30亩以上天麻种植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2021年至2025年,对天麻种植20亩以上的金寨县农鑫家庭农场、林志耀大户、金寨县鑫健家庭农场奖补资金共计近20万元,对黄精连片种植20亩以上的8户大户主体奖补资金共计近100万元。此外,2023年,斑竹园镇立足地情农情,大力发展元胡产业,明确制定了元胡产业奖补标准为200元/亩,有效提高了经营主体的种植积极性。同时,继续对金寨县土生金家庭农场在长岭关、沙堰、漆店等村建设的白芨良种繁育、规范化栽培、产品展示基地进行跟踪指导。对多年来享受政策奖补的黄精种植主体全程跟踪,从除草、施肥等多个生产环节督促经营主体对基地管理到位。

完善配套设施,深化产业链。斑竹园镇实施龙头企业培育项目,扩大加工产能,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以提高特色产业生产效率,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土生金家庭农场、金寨县永冠生态种植家庭农场分别在长岭关村、桥口村建立了中药材加工基地,采用先进的烘干机烘干设备工艺对天麻进行干燥处理,既高效环保又提高了天麻品质,每公斤天麻平均从近90元升值到130多元,极大地带动了农户经济增收。同时,斑竹园镇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产品加工基地9处,并以此项目资金帮助贫困户入股农产品加工企业。如:2024年新建的长岭关村中药材加工厂,对白芨、黄精、元胡、天麻等进行初级加工,带动了村集体分红及农户务工销售增收,同时还对黄精等中药材进行加工,形成保健产品,依托电商平台进行销售,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

树立正确思想定位,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斑竹园镇党委、政府一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增强中药材发展的内生动力,贯彻落实“两个替代”提升行动。依托“科技下乡”“科技特派团”等专家小队,常规化开展中药材技术指导和巡查,激励全镇广大中药材种植户和经营主体施用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对于弄虚作假、骗补套补、违规使用禁限化学农药、除草剂等行为,镇里加大处罚力度,定期对管辖村落的中药材进行抽样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及时进行通报,形成了“以检定补、以检带罚、以检促管”的管理体系。镇里每年依托第三方开展中药材检测,主要涉及到天麻、黄精、白芨、百合等,有效促进了斑竹园镇中药材产业的良好发展。

农技下沉,提供优质服务。斑竹园镇采用“理论教学+田间地头实践操作”的模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优质服务。积极组织中药材种植大户外出考察学习,学习黄精、白芨等中药材的田间管理技术和经营经验。同时,压实工作职责,通过“分片包村”的形式安排农技人员深入长岭关村、沙堰村、桥口村等10个村组,实地下田查看黄精、白芨、元胡、野菊花等中药材的长势,指导广大农户认真识别和掌握中药材生长所需的温度、水分、病虫监测、防控、除治的具体方法,“手把手”传授技术、答疑解难,以“零距离”交流互动让农户学到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见效益的实用技术。此外,积极联系中药材收购商,保证收购价格合理,帮助农户解决后顾之忧。同时,打造人才“蓄水池”,积极协助中药材经营主体申报乡村振兴职称,更好地反哺镇里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目前镇里已有乡村振兴农技师3人、乡村振兴高级农技师1人,先后培育了一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金寨县土生金家庭农场,一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金寨县姜兴贵家庭农场。

接下来,斑竹园镇党委政府将一以贯之聚焦中药材发展产业,持续打造“一地一韵”的产业特色,不断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