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庙乡认真贯彻落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要求,在聚焦网格效能提升、志愿服务深化、红色评议规范等方面下功夫,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聚焦网格效能,构建高效治理体系。为破解乡村治理中“多网重叠、职责分散、效率低下”的痛点问题,关庙乡以网格化治理为抓手,打通治理“神经末梢”。一是定方案建架构。制定并印发《关庙乡组级综合网格员管理实施方案》,明确“乡—村—组”三级网格架构,将全乡6个村划分为33个治理网格,实现治理范围全覆盖、无盲区。二是优队伍明职责。优先吸纳村民组长、党员等熟悉村情民意的骨干力量担任网格员,共择优聘用33名网格员,明确宣传员、巡查员、信息员、调解员、服务员的职责定位,确保网格事务“有人管、管得好”。三是重实效显担当。健全网格员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定期走访、实时跟踪掌握工作进度,确保任务落地。截至目前,累计解决矛盾纠纷50余起,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聚焦志愿服务,激活治理内生动力。关庙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核心阵地,推动志愿服务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让暖心服务成为乡村治理的“活力源泉”。一是抓节点扩覆盖。紧扣传统节日、周末、法定节假日等群众聚集时段,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将理论宣讲、关爱慰问、移风易俗等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二是解民忧办实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推出特色服务项目,针对独居、空巢老人“就餐难”问题,启动“爱心饭盒”助餐文明实践项目,招募文明实践志愿者为老人上门送餐,切实解决民生难题。三是建机制促长效。健全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对志愿者登记造册、规范管理,完善服务记录、激励保障等机制,推动志愿服务成为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的重要载体。
聚焦红色评议,守牢治理公平底线。关庙乡以“红色评议站”建设为抓手,构建“红色监督网”,守好治理公平公正底线。一是强阵地打基础。按“一室一桌三物四牌”标准规范“红色评议站”设置,利用闲置校舍、民房等资源为评议工作提供固定场所,确保阵地功能完善、作用发挥到位。二是优队伍聚合力。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从每个村优选2-3名政治素养高、群众威望足、工作经验丰富的网格员,共评选出14名红色评议员,组建红色评议志愿者队伍,凝聚强有力的乡村监督合力。三是建机制保实效。建立“月学习、常履职、广联系”工作制度,每月组织红色评议员开展政策学习与业务培训,提升履职能力。明确评议员承担财务公开监督、群众意见收集、邻里矛盾调解等职责,推动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切实将红色评议力量转化为乡村治理的“稳定器”与“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