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汤家汇镇积极响应“理想金寨”品牌建设,扎实开展“背包式”基层宣讲,注重运用群众语言、打造具象载体、强化实践导向,着力在“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上下功夫,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走进群众心里、融入日常实践。
以“群众语言”架桥梁,让理论“听得懂”。汤家汇镇结合本地实际,用群众语言、身边故事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善于把政治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将创新理论中具有时代特征的政治术语“翻译”成具有生活场景的群众语言,如讲“新发展理念”,结合村里特色产业“绿色发展不是不让发展,而是像咱种植天麻,既要稳产高产,又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样子孙后代才能一直有饭吃”。注重用身边故事印证理论力量,如在走村入户时,分享“板凳会”村民共商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解读“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田间宣讲时,讲述本村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发展茶产业,诠释“人才是第一资源”,有效解决了理论宣讲群众“听得懂”的问题。
以“具象载体”留印记,让理论“记得住”。汤家汇镇注重打造沉浸场景和注入情感温度,让基层理论宣讲耳目一新。结合十万剧场沉浸式演绎平台,以《立夏》剧目为体验线,串联起红军街红色遗址,带领群众参与地下工作“秘密接头”、积极参军入伍报名、邮寄护送信件、军民歌舞同乐等,身临其境、声情并茂地参与那段立夏烽火岁月,沉浸式的演绎增加了宣讲的趣味性,更加深了对红色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讲述国网驻村工作队“十年帮扶”的“访农户、谋产业、系民生”,解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惠民政策,让群众从帮扶故事中感受到理论背后的为民情怀,从情感上增进了认同,在记忆中长久留存。
以“实践导向”促转化,让理论“用得上”。汤家汇镇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注重宣讲科学方法,强化理论的实践指导性。紧扣群众的生产生活关切,精准对接理论供给与群众需求,如围绕“邻里纠纷”“养老服务”“长效管护”等现实难题,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探讨解决方案,引导村民参与治理,充分发挥自治和德治效益。强化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解读,引导群众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讲“底线思维”时,结合具体生产案例深入解读,提醒生产经营企业“在扩大生产时,既要抓效益,也要守牢安全、环保的底线”,让群众不仅知晓理论,更学会了运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