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能让三尺地,咱邻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各让一步多好!”近日,天堂寨镇杨山村网格员在调解朱湾组朱某与张某因茶园地的界限划分不清纠纷时,用“六尺巷”的故事打开了双方心结,最终明确这块地现在应该归两人所有,平均分配,一场剑拔弩张的争执化作握手言和的温情。这是杨山村以“六尺巷”谦让包容精神为核心,推行“有事好商量”议事协商机制的生动实践。
网格巡查“织密网”,矛盾化解在萌芽。2024年,全镇对15类网格进行整合与系统重塑,构建起“一网管到底”的镇、村、组三级网格体系,由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综合网格员担任网格长。杨山村划分7个综合网格,实现了网格与村民小组的有机衔接,明确综合网格员的职责,细化为信息、调解、协商、服务、宣传5大类共19项。实行“每周一巡,动态报告”制度,综合网格员每月至少对负责网格开展1次全覆盖巡查,公共设施、矛盾易发点等重点区域可适当增加巡查频次,在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记录。网格员主动“敲开门、问需求”,并根据问题情况分类处理,发现小问题且能现场解决的,可现场协调解决并做好记录;若发现明显矛盾苗头、复杂诉求等自身无能力解决的问题,需立即向包片村干报告。
多元渠道“搭桥梁”,村民诉求有处说。为打通民意“直通车”,杨山村构建多元诉求收集网。在文化广场、党小组长家中设立4个“红色联络点”,村民可随时找党员“唠嗑提意见”;各党小组每月召开党小组会,讨论收集到的诉求建议;包片村干每周固定半天“下沉走访”,重点走访信访户、矛盾户以及困难户。今年汛期,杨山村莲花平板桥桥基水毁受损严重,影响了村民出行,村民没有拨打热线表达诉求,而是主动找到老党员吴永遒,向他反映情况,经过大家齐心协力奋战两天后,一座可通行摩托和小车的便桥抢通,目前已争取到项目资金50万元,正在进行修复。有村民笑着说:“以前遇到这种事,老想着向上级反映,现在呀,无论是找到村干部、网格员还是老党员,事情都能第一时间解决嘞。”
分级协商“解疙瘩”,互让精神破难题。杨山村根据矛盾复杂程度,建立“网格微协商+村级议事堂”两级协商体系,让“六尺巷”的“让”字诀贯穿始终。网格微协商主打“灵活便捷”。针对邻里口角、轻微占地等“格内事”,由网格员、党员代表和涉事村民组成协商小组,用“田间地头谈”等形式快速解决。村级议事堂聚焦“复杂难题”。对涉及多户利益或公共事务的矛盾,由村党支部牵头,邀请联系村领导、司法所干部、红色评议员和涉事村民代表等共同参与,既讲法理又重情理,最终协商达成一致。无论是哪一级协商,杨山村都坚持“三明确”:明确怎么解决、明确谁来牵头、明确何时完成,简单矛盾口头约定,复杂问题签订书面协议,确保“商量好的事不落空”。
闭环管理“强保障”,协商机制转得顺。为防止“协商一阵风、问题转头回”,杨山村建立了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依托诉求台账等载体,详细记录从问题发现、收集、分级、协商过程、执行进度到结果反馈的全流程,无论是网格微协商还是红色评议站协商结果,都必须在规定时限内以适当方式向诉求人及相关方反馈处理进展或结果。每季度召开一次推进会,分析矛盾类型、处理情况、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重点复盘未解决或矛盾升级的案例,调整策略。针对年轻村干部、网格员和红色评议员等,依托镇委党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老带新”的方法,加强对沟通技巧、矛盾调解方法、政策法规解读等方面的培训。将网格员巡查履职、矛盾排查化解、参与协商情况纳入其绩效考核,发布“有事好商量”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对积极参与协商、贡献突出的党员、村民代表奖励和美积分,用于兑换日常用品。
从“六尺巷”典故到杨山村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乡村治理核心在于“人心”,而赢得人心的关键,是让村民在协商中感受到尊重,在互让中体会到温暖。杨山村以“有事好商量”为载体,将传统美德与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不仅破解了矛盾调解难的困局,更激活了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和谐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