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沙河乡,一个总面积162.5平方公里的边界乡镇,东与本县斑竹园镇相连,南与湖北麻城市接壤,西与河南商城县相邻,享有“一脚踏三省”的独特区位优势。如今是一座拥有9个行政村、1.5万余人的山区乡镇,正沿着红色足迹,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振兴之路。
从冬晓·银杏里民宿推窗见山,到周维炯故居聆听革命回响;从银杏林的金色海洋,到灵芝大棚里的丰收喜悦;从三色治理的创新实践,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沙河乡正以其独特的发展路径,绘就着一幅红绿交融、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文旅融合:生态画卷中的温暖经济。晨曦初照,在群山环抱之中,冬晓·银杏里民宿的白墙青瓦隐约可见,站在木雕花窗前,推窗见山,满目葱郁,层峦叠翠间云雾缭绕,犹如一幅动态的水墨画卷。地处皖西南大别山腹地、江淮分水岭之上的金寨县沙河乡,静卧于群山怀抱中,这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森林如绿色的海洋,覆盖着八成的山野,守护着这片生态净土。境内的康王寨作为国家级天马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孕育了珍珠黄杨、水杉、大鲵、麝香等珍稀动植物资源,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跃动着生命的韵律。
清晨的民宿小院里,捧一杯清茶,独享一份宁静与休闲。2023年启动的冬晓·银杏里民宿与今年新建的二期项目已然连片落成,成为民宿集群的核心,两期共占地1000多平方米,拥有20间极具特色的客房,配以泳池、观景台和步道长廊,将自然美学与康养休闲巧妙融合。
走出门去,木色门前的百年银杏树舒展着身躯,与民宿相得益彰,在晨光中显得静谧而典雅。从沙河街道沿溪水而上,银杏树随处可见,100余万株银杏树散落各处,或孤身挺立、或三五成群,错落起伏、姿态万千。百年以上古银杏树230余棵,其中最大的“银杏王”树龄至今已有1200年。“银为有你,三生有杏”是沙河乡楼房村独有的浪漫,坐落于这里的银杏文化主题公园是银杏树最密集的地方,也是观赏银杏的最佳点位。
沙河被誉为“中国最美银杏文化小镇”和“安徽银杏第一乡”,古老的银杏树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繁荣发展的金色机遇。每年秋季,银杏叶金黄一片,片与片连成海,形成独特的银杏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绵延20公里的银杏大道,更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银杏溢彩迎八方来客,以叶为媒促全面振兴。旅游的火爆带动了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沙河乡积极响应金寨县“一乡一宿”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冬晓·银杏里精品民宿,围绕民宿周边打造休闲步道、农耕体验园、儿童乐园和红色教育基地等,让游客在漫步林间之余,得以品茶、享美食、赏风景,获得身心的诗意栖居。同时鼓励村民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独具特色的自营民宿,与银杏林共生共荣。据统计,沙河乡年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民宿年入住达0.5万人次,带动年增收超100万元。如今,这些镶嵌在金色画卷中的民宿,正成为激活闲置农房、焕新村貌、带动增收的活力载体。
红色血脉:深植大地的精神根基。如果说漫山遍野的金色银杏是沙河乡靓丽的生态名片,那么深植于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则是它永恒的精神底色。
行至楼房村,立夏节起义主要领导人周维炯的故居就在“银杏王”的后面,至今保存完好,青砖黑瓦、木门虚掩,静静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1929年,沙河暴动、西河暴动同立夏节起义一起点燃了金寨革命的星星之火。这片土地,走出了1600多位革命英雄儿女,涌现了佘积德、徐其海、熊挺、于侠四位共和国将军、十余位副军级以上老红军老干部。
离周维炯故居不远处的周氏老宅,曾是刘邓大军的前线指挥部。1947年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沙河乡楼房村设立前线指挥部。革命先辈们在这里度过了1948年的春节,经过近一年的休整后,奔赴淮海战役主战场。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可触可感的温度,是萦绕在梁柱间的回响。
近年来,沙河乡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将周维炯故居、刘邓大军前线指挥部旧址等红色遗迹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与党性教育的生动课堂。如今,这片红色的热土正将厚重的革命历史与自然生态相结合,让红色资源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特色产业:绿水青山间的金色希望。沿着白沙河向北漫步,河水清浅见底,河床里的白色砂石被流水冲刷得圆润如玉。这条因砂石得名的河流,见证了沙河乡千百年的变迁。在沙河乡的主干道旁,一座座大棚四周都围上了遮阳网,盖得严严实实,这是沙河灵芝种植基地里的壮观景象。
作为“中国灵芝之乡”,沙河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自1993年就开始大规模种植灵芝。据了解,目前全乡有灵芝种植大户20余家,年产灵芝孢子粉70吨,经营销售灵芝孢子粉、灵芝老板30余人,灵芝深加工企业3家。2017年,乡政府建立210亩标准化灵芝基地,通过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等方式连续2年带动全乡560户脱贫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灵芝产业强镇项目有序推进,在楼房村至罗坪村地域逐步打造集“观光、研学、销售”一体化服务的旅游路径。
乡村治理:创新引领的振兴实践。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沙河乡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漫步乡间,就会发现,沙河乡干净整洁的乡村小道,井然有序的房前屋后,展现着乡村治理的成效。
近年来,沙河乡创新推行人居环境“红黄蓝”三色动态管理机制,对全乡2700余户常住户的卫生环境进行分级评定,并通过161名乡村组三级网格员推动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此外,全长87.97公里的乡村道路被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组织公益性岗位定期清理维护。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需求,在楼房村打造生态景观路,既优化了出行环境,又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登高远眺,群山连绵,林海苍茫,白沙河如一条玉带穿乡而过。从红色热土到绿色家园,沙河人让银杏的金、灵芝的褐、山野的绿、民宿的暖,汇成共同富裕的斑斓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