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我县探索实施“1234”工作法,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持续完善财政管理机制,着力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科学化管理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美好金寨建设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以项目为先,破除基数依赖。树牢“先谋事后排钱”理念,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前期谋划、项目储备、预算编制、项目实施、项目终止全流程管控,将财政承受能力和事前绩效评估作为政府投资项目入库的前置条件,提升项目和资金安排科学性、有效性和精准性。全面梳理现有财政支出事项,建立财政支出政策库,并实行清单式动态管理,及时退出到期政策,对新出台政策实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2024年以来,对301项财政支出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并同步开展支出政策评估论证工作,共清退支出政策60项,节约资金4.1亿元;严控政府投资项目,叫停未明确资金来源的政府投资项目82个,涉及资金11.69亿元。
以整合为要,打破条块壁垒。进一步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机制,持续推进“资金供给库”“项目需求库”建设,按照“轻重缓急、量体裁衣”原则,通过建立跨部门资金协调机制,打破资金使用壁垒,实现财政资金与单位资金、上级转移支付与本级预算资金的有机整合。截至目前,全县项目需求库累计入库项目1793个、总投资125.5亿元,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纳入资金供给库管理的资金共计39.66亿元,精准匹配政策类项目184个、资金16.14亿元,服务类项目211个、资金4.07亿元,建设类项目792个、资金19.45亿元,资金匹配率达100%。
以绩效为纲,守住效益底线。坚持“花钱必问效、低效必压减”原则,着力推进绩效管理关口前移,将绩效管理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对新增支出政策和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未提交绩效目标或评审不合格的不予纳入预算安排。依托预算一体化系统,对已实施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偏。进一步扩大部门整体评价范围,围绕项目决策、管理、产出和效益等关键环节,完成2024年单位自评和部门评价工作,将分析结果作为2026年预算编制依据。聚焦农业水利、社会保障、工业信息化等领域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涉及资金8.9亿元。对预算执行有偏差、绩效目标不高或存在资金浪费的项目,下年度不予安排资金,着力解决“能上不能下”预算固化问题。
以标准为基,确保规范有序。加快推进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紧密结合预算管理实际,加强对执行中的支出标准跟踪评估,并适时调整优化,实现支出标准从制定、实施到完善的全流程良性循环,合理保障机关单位正常运转、基本履职和重点工作需要。基本支出中的人员支出按照国家统一的工资政策和津补贴制度确定;公用经费支出根据单位性质、职责分类明确保障档次,采取“定员定额、分类分档”核定,建立综合定额和单项定额相结合的公用支出定额标准。项目支出方面,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求部门详细列明预算测算过程,注明测算中所采用的支出标准,原则上不得超标准实施,推动预算管理从“控额度”向“控标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