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住最新鲜的‘银山岩茶’往上一提,就这样采下来了。”茶农们灵巧的手指在茶树枝头翻飞,一片片嫩芽落入筐中。“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最快能采20斤左右,根据茶叶种类一斤能卖到400元到1200元不等。”茶农余正华介绍说。67年出生的余正华今年已经56岁了,作为当了大半辈子茶农的她来说,她的生活早早就和“银山岩茶”的发展同步共频。
“我们之前种茶的时候,真是只能单纯的看天收,有点经验的总结一下种植规律,然后跟我们讲。但是大家的种植方法也都不一样,加上我们人少,海拔高度比较高,昼夜温差大,茶园总面积也大,好像有360多公顷,纯人工养护根本就管不过来。管不过来茶叶的质量就有好有坏,所以我们当时每年的收入非常不规律。茶叶的质量压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每天去茶园都有点多呆一会就能多赚一点的压力。”余正华看着手里的岩茶,阐述着普通茶农的生活。
“随着时代转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过去常有老人留恋‘杆子能撑船,叶子能包盐’的银山沟大茶也正在转型。以前‘一挑不比一包’的粗茶市场慢慢消失,取而代之是更精致,更具有观赏性和品尝性的银山岩茶。但是我们当时没技术啊,就只能从自己家茶园里找芽尖,把芽尖高价卖,剩下的还是卖粗茶。同一颗茶树上长出来的茶价格差了好几倍,我们也想提升总的质量,但是不知道该怎么搞。
后来是村干部看全村的人都在愁茶叶的事,她就去县里咨询培训的事。本来想的是我们村自己请老师看看我们的地和茶有没有什么量身制作的种植方法,结果县里听说我们产业这块有困境之后,他们主动给我们联系了专家,请了技能培训的老师,又是看我们的地理环境,又是教我们种茶叶的种植方法和养护方法,还教我们用新技术进行养护,老师们定期还过来看看茶园情况,教我们的方法也按具体情况改变了一些,这就省了我们很多多余的人力成本。虽然同一棵茶树的差价也还是存在,但整体价格都提上去了一些,我们每天也不用都泡在茶园里了,每天定点去看看茶园状况,还有些自己的时间和老姐妹们唠家常。”
技能培训不能唱“独角戏”,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群众缺失哪种技术和方法,培训责任主体最有发言权。全面发展的社会,离不开掌握全面技能的各行业、各领域人才,在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中,必将有更多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