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资讯 > 专题专栏 > 民生工程 > 基层话民生

【基层话民生】山路变通途 “四好路”解锁乡村振兴三重密码

发表时间:2025-04-28 16:30    来源:槐树湾乡  点击数:  字号:[  ]

槐树湾乡地处群山环抱之中,村民居住分散,道路曾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短板。过去,狭窄的土路遇雨泥泞、遇旱扬尘,部分村组的水毁路段更是“晴天坑洼、雨天断行”。2025年,该乡党委政府紧扣“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目标,将“四好农村路”建设列为年度重点民生工程,用一条条扎实改造的道路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抢修水毁道路,解群众“心头忧”。“去年汛期这段路塌了半边,拖拉机都过不去,现在护岸砌得结实,心里踏实多了。”站在杨桥村峡口组新修的护岸旁,村民指着眼前4米高的混凝土挡墙感慨。针对全乡16处水毁路段,乡里建立“应急+长效”修复机制,槐树湾村莲塘组25米塌方路段采用重力式挡墙加固,同步疏通50米排水沟;码头村560米河道护岸全线重建,抵御20年一遇洪水;双石村585米护岸配套沉砂池和涵管,减少泥沙淤积隐患。截至目前,19个水毁修复项目已全部开工,预计10月底前完工,保障8个村4000余名群众安全出行。

拓宽产业路,架起“致富桥”。在板堰村洪家湾,3.5米宽的新修生产路直通千亩桑园。“以前路窄坑多,收茧车进不来,得用三轮车转运四五趟,现在大车能开到田头,一季省下2000多元运费。”桑农们算起经济账。乡里结合农业产业布局,精准提升“产业路”通行能力,槐树湾村高山组将860米道路从3米拓宽至4.5米,满足桑茧运输车辆双向通行;万冲村熊楼道路实施沥青黑化,降低茶叶运输损耗;响山寺村新建2600米硬化路连接50亩茶园,采摘效率提升30%。据统计,该乡11条产业路改造惠及桑农、茶农等600余户,年均可节约运输成本超百万元。

打通“末梢路”,连通“百家心”。长冲村黄精种植基地旁,新修的2200米水泥路如银链般串起散居山坳的农户。“过去下山卖黄精要走四十分钟山路,现在三轮车十分钟到收购点。”种植户的喜悦写在脸上。针对偏远村组“最后一米”通行难题,乡里实施“入户道路补短板”行动:板堰村2500米道路连接37户分散住户;板棚村1500米道路让东风组村民告别“晴天一身土”;双石村1540米道路贯通后,50余名学生上学路程缩短一半。施工中严格执行“路肩培土、边沟畅通、厚度达标”标准,村民自发成立监督小组,确保18厘米混凝土浇筑不打折扣。今年全乡新建入户道路超1.2万米,1800余名群众直接受益。

创新管护机制,守护“长效路”。在万冲村新修的道路旁,一块“道路认养牌”格外醒目,村民负责门前200米路段的日常清扫和边沟疏通。乡里探索“共治共享”管护模式,设立专项养护资金,开发护路员公益岗位;在红岭公路等重点路段安装智能监控,实时监测边坡塌方;将道路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开展“最美乡道”评比。乡人大代表在调研中建议:“下一步要推动‘道路+产业’深度融合,把桑园路变成观光路,让茶园路延伸为采摘路,真正把农村路变成风景路、致富路。”

从抢险修复到提质升级,从主干道延伸到入户路,槐树湾乡用“四好农村路”建设作答民生考卷。如今,一条条平整的公路蜿蜒山间,运出去的是桑茧、茶叶、竹制品,带进来的是技术、客商、新机遇,乡村振兴的“幸福路”正越走越宽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