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资讯 > 专题专栏 > 民生工程 > 基层话民生

【基层话民生】 从“纸头”到“口头” 让30项民生实事“走村串户”

发表时间:2025-08-01 10:53    来源:流波䃥镇  点击数:  字号:[  ]

“王大娘,今年咱镇要给6个村的供水设施装过滤设备,您平时挑水吃,这事儿可得多留意!”近日,流波䃥镇流波村妇女主任舒*和邻居唠起了民生实事。像这样“走村入户讲政策”的场景,正是流波䃥镇推进30项民生实事宣传的日常缩影,不搞花架子、不做虚把式,用“土办法”“笨功夫”让政策“入村、入组、入户”。

责任“绑”在日常,宣传不是“额外任务”

流波䃥镇没有开“大而空”的动员会,而是把民生宣传“嵌”进镇村干部的日常工作里。镇里明确:包村领导每月至少到村2次,必须“带着政策下村”;村“两委”成员走访农户时,要把“民生实事清单”熟记于心;网格员在排查安全隐患、协助医保缴费时,必须“顺口提一句”政策。镇民生办不设“宣传进度表”,而是通过“随机抽查”检验实效,随机到农户家问“今年村里要办哪些实事”,答不上来的,包片干部要“回炉补课”。“以前搞宣传像‘交作业’,现在发现和群众唠嗑时顺嘴提,比发传单管用多了。”新来的乡村振兴专员小余坦言,他上周帮村民修水管时聊起“四好农村路”建设政策,村民当场就问清了自家门口路啥时候修。

队伍“用”身边人,政策讲得“有土味”

针对“干部讲政策太官方、群众听不懂”的问题,流波䃥镇没组建“专业宣讲团”,而是发动“身边明白人”:一是“村头老把式”,选熟悉村情、说话有分量的老党员、老村干,给他们“发任务”,在茶地田头、居民点等村民聚集处“摆龙门阵”;二是“妇女议事队”,全镇6个村的妇女主任,把政策编成“家长里短”;三是“学校小喇叭”,让各教学点的“红领巾宣讲员”把政策带回家,“我闺女昨天放学说,今年学校有安心托幼政策,比我看公告记得还清楚!”张冲村村民陈大哥笑着说。这些“非专业”队伍,反而成了政策宣传的“主力军”,因为“他们说的话,和咱平时唠嗑一个调儿”。

形式“贴”着生活,宣传跟着“烟火气”走

流波䃥镇的宣传没有“固定动作”,而是“哪里人多去哪里、啥时候方便啥时候讲”。

集中宣传月“摆摊”:每季度不定时在文化站、卫生院等集中点,镇民生办联合医保、农业等部门摆“民生咨询摊”,桌上不放宣传单,而是摆着“两癌”防治、健康口腔等危害讲解、“高龄补贴”的领取流程手写便签,工作人员现场帮群众算“补贴账”。

夜访“干群聊家常”:针对白天忙农活的村民,镇村干部晚上打着手电筒“串门子”,蹲在院坝墙根、坐在堂屋门槛上,用“今年您家能享受哪些实事”打开话匣子。

大喇叭“说大白话”:各村“村村响”广播每天早中晚播3次,但内容不是照读文件,而是用方言讲解政策,“民生实事30项,件件连着你我他;危桥改造先铺路,饮水安全装滤沙;养老补贴按时发,娃娃上学有温度……”

效果“看”群众反馈,宣传不是“独角戏”

流波䃥镇把“群众会不会问、能不能说”作为宣传成效的硬指标。镇里在各村设置“民生意见箱”,群众看完宣传后可以直接写问题:“我家住在山坳里,能不能把通组路也硬化?”“村卫生室的药能不能多备点感冒药?”;截至6月底,已收集群众意见30余条,其中“扩大安全饮水工程覆盖范围”“优化公交路线”等被纳入民生实事补充清单。“前几天我在意见本上写‘晚上路灯不够亮’,第二天村就带着电工来查线路,现在灯更亮了,走夜路踏实多了!”黄河村村民老周竖着大拇指说。

宣传不是“我讲你听”,而是“你问我答”。下一步,流波䃥镇将继续把宣传“沉”到田间地头、融入家长里短,用“群众的话”讲“群众的事”,让30项民生实事从“墙上”“纸上”真正落到“群众心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