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稳定就业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提升村民幸福感的关键抓手。近年来,铁冲乡积极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搭建了“家门口”的就业平台,既破解了农村公共服务力量薄弱的难题,也为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成为稳就业、惠民生、强治理的重要举措。
科学合理设岗,提高岗位适配性。根据就业困难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开发了涵盖环境卫生保洁、乡村道路养护、公共设施维护、河道垃圾清理、光伏电站巡查、红色遗址管护等多个领域的公益性岗位。这些岗位看似平凡,却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解决了农村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又为村民搭建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平台,实现了“岗位设到需求上,人员聘到心坎里”。
强化培训提升,增强就业能力。公益性岗位不是“福利岗”“清闲岗”,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发挥作用的“服务岗”。为帮助公益性岗位人员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了对他们的培训力度。根据岗位需求和人员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适应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岗位业务知识、服务技能、职业道德、安全生产等方面,提升其服务能力与责任意识,避免岗位流于形式,确保公益属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一个岗位都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
加强日常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建立健全岗位申报、审核、公示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完善绩效考核与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岗位“按需设岗、以岗聘人、人岗相适、绩酬挂钩”。制定了严格的公益性岗位人员考核细则,从工作纪律、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对岗位人员进行量化考核,每月公布考核结果,对连续三个月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予以辞退,打破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懈怠心理,有效激发了岗位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
公益性岗位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这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俨然成为乡村治理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下步,铁冲乡要进一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动态优化岗位设置,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让公益性岗位在稳就业、强服务、促治理中持续发挥作用,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小岗位”持续撬动“大民生”,在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让他们的生活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