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普法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广泛参与。“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全县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高站位统筹、多层次推进、全方位覆盖,基层依法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普遍增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能。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构建协同共治格局,夯实普法工作基石
织密组织网络。成立以县委书记为主任的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优化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形成“党委统筹引领、政府精准施策、人大依法监督、政协协商推进、部门共同发力、社会广泛参与”的立体化普法格局。
擘画发展蓝图。出台《金寨县关于在全县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提供坚实制度支撑。
压实普法责任。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每年向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述职述法。将普法作为共性考核指标融入县委、县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优化考核体系,强化日常督导与年度考评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模式。
(二)聚焦核心内容,增强普法靶向效能
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重点学习内容、党校核心课程及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计划,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七进”。累计举办专题讲座110余场,培训领导干部4000余人次。
加强宪法、民法典宣传教育。以“宪法宣传周”为契机,开展宪法知识竞赛等活动500余场,惠及群众达15万余人次。组建民法典宣讲团,深入开展巡回宣讲360余场,发布信息200余条,阅读量突破6万人次。
有力服务发展大局。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聚焦优化营商环境、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安全生产、扫黑除恶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专项活动3000余场。推进党内法规教育,开展学习宣传活动600余场,培训党员干部24000余人次。
(三)创新宣传模式,推进普法精准滴灌
有力服务发展大局。构建新媒体普法矩阵,实现普法宣传全天候在线、全平台覆盖。五年来持续播出品牌栏目《法治金寨》29期,《法治之声》118期,发布普法信息6000余条,浏览量超百万人次。
开展互动体验活动。探索互动式、体验式普法新路径,提档升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等实践平台,接待中小学生60余批次、3000余人次参观学习,成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实践课堂。
实施分类精细普法。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普法方案,面向领导干部开展法治能力培训与任前法律考试提升法治能力。配齐配强全县59所中小学校116名法治副校长,通过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展演等方式将法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面向企业、农村开展“送法进企业”300余场、“法律进乡村”2000余场。
(四)厚植法治文化底蕴,涵养社会法治风尚
加大阵地建设投入。推进全县村级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广场)、农家书屋全覆盖,建成茶山花海、六安茶谷、梅山水库等法治文化景区,因地制宜建设法治长廊、宣传栏、文化墙等特色阵地,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法治文化阵地网络。已建成县级法治文化阵地3个、乡镇级23个、村级214个。
丰富文化活动形式。挖掘金寨特色文化,将法治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4000余场,征集法治漫画249幅,法治故事76篇,法治微视频31个,法治书法283幅。
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依托红军广场建成红色法治文化广场,深挖赤城县苏维埃政治保卫分局等红色文化遗迹法治渊源,将法治文化融入红色历史宣讲,传承红色法治基因。
(五)深化依法治理实践,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成功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12个、市级59个。
激活基层普法力量。培育“法律明白人”2158名,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133户,完成“1+N”结对689对。分级分片培训200余场,“法律明白人”年均参与活动800余场,提供法律服务1200余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000余件。
健全矛盾化解机制。建成县综治中心,完善调解体系建设,推进“红色评议”创新模式,五年来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累计调解矛盾纠纷33865件,成功率达97%;法律援助机构办理案件4608件,挽回经济损失3600余万元。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近年来,在全县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发展不均衡、特色不鲜明、针对性仍需加强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力度。高站位谋划“九五”普法工作,压实各乡镇、部门主要负责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确保普法工作责任落实、工作落地。发挥县委依法治县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作用,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凝聚工作合力,共同破解普法工作难题。
二是聚焦重点任务,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持续加强领导干部、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群众等重点群体法治宣传教育,量身定制普法方案。紧扣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切,丰富普法内容供给。创新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品牌普法活动,加强互动体验式普法,提高群众参与度和获得感。
三是深化法治文化建设,厚植法治精神土壤。加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投入,完善县级阵地功能设施,打造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的乡镇、村级法治阵地,提高阵地利用率和影响力。鼓励支持文艺创作,推出更多优秀法治文化作品。拓宽传播渠道,运用全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增强法治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