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全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全县经济延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一季度,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亿元,同比增长20.2%,两年平均增长6.0%,增速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居全市各县区第4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12.2%;第二产业增加值18.9亿元,增长25.3%;第三产业增加值26.7亿元,增长18.3%,三产机构比8.8:37.8:53.4。
一、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1、农业生产稳定,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一季度,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6亿元,同比增长14.9%,低于全市2.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56元,同比增长1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35元,增长16.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6元,增长17.6%。
2、工业生产大幅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一季度,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居全市第2位;战新产值增长66.2%,高全市20个百分点,居全市第2位;高新增加值增长56.9%,高全市36.9个百分点,居全市第2位;规下工业增加值增长28.3%,居全市首位。一季度,累计实现利税总额2.3亿元,同比增长249.5%;其中,利润总额1.6亿元,增长174%。
3、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恢复,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较快。一季度,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1%,低于全市1.3个百分点,居全市第3位;工业投资增长65.4%,高于全市30.9个百分点,居全市第2位;房地产投资增长10.4%,低于全市16.3个百分点,居全市第7位;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49%,居全市各县区首位。
4、消费市场活跃,内外资保持增长。一季度,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亿元,同比增长4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3位;限上消费品零售额3.3亿元,增长67.5%,居全市第3位。从行业看,批发业增长53.2%;零售业增长47.4%;餐饮业增长111.2%;住宿业增长49%。一季度,实际利用内资28.1亿元,增长15.9%,低于全市16个百分点;利用境外资金1000万美元,增长528.9%,居全市首位。
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快增长,金融运行总体稳定。一季度,全县完成财政收入9.7亿元,增长51.5%,高于全市31.3个百分点,居全市各县区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亿元,增长29.2%,高于全市6.7个百分点,居全市各县区第2位。3月末,金融存款余额403.3亿元,增长8.2%,贷款余额329.1亿元,增长24%。存贷比81.6%。
二、县域经济运行中存在问题
1、房地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1-2月,房地产投资增长19.6%,一季度增长10.4%,回落9.2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7位。
2、一季度投资数据中的500-5000万元项目投资增长大幅下降,同比下降49%。2020年1-3月500-5000万元在库项目129个,计划总投资41.5亿元,而今年1-3月500-5000万元在库项目63个,计划总投资23.4亿元,在库项目个数和投资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3、零售业占比大,但增长受限。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过度依靠超市增长,但超市受到消费人口和市场环境限制较多,限上零售业中有7家超市,共实现零售额为15458.9万元,同比增长30%,占限上社零的比重为46%。
4、工业企业规模总量偏小,拉动作用不大。1-3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月平均产值大于500万元的企业有38家,占比28.1%。1-3月,全县规上工业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0家,占全部规上企业的22.2%,其中,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有11家,营业收入实现1亿元的企业仅有4家。
5、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放缓。国家统计局从2020年年报开始,对从工会发放的现金及实物均不再纳入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中,所以对非营利性各行业的工资总额增幅会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去年一季度教育、卫生、公管等部门发放的有疫情补贴对工资总额拉动较大。
三、下一步意见建议
1、持续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围绕“两强一报、两段递进”,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指标运行情况的监测,加强分析、研判,及时有效解决影响经济运行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强化部门互动、上下联动,扎实做好“四送一服”工作,服务企业平稳运行。
2、加强“四上企业”培育入库。着力企业培育,抓好小升规工作,落实减税降费等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大个体企业摸排力度,特别是新进大个体企业,弥补我县在大个体行业的空白,培育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新动能。积极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着重提升老企业成长空间,加大培育新企业发展力度,力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确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争先进位。
3、夯实统计基础工作。加大业务培训,上报数据及时提供支撑材料,对国家查询企业第一时间回复,防止数据被清零。进一步加强统计基础工作,抓好基层统计数据上报、加大指标跟踪监测,做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问题的调研分析,保障预测预警工作的前瞻性、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