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抓金寨促全省”批示精神,帮助加快金寨县大城关建设步伐,2012年8月金寨县人民政府聘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规划和金寨县城总体规划。本次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是继2007年版县城总规之后的第四次修编。2013年9月28-29日,金寨县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纲要通过专家论证。2014年1月14日至15日,《金寨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总规》)通过专家评审,会后以文字形式和网络公示等形式征求各相关部门意见和群众意见,设计单位根据评审会专家组、各部门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规划有关内容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完善。2014年4月29日金寨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14年9月18日六安市政府以以六政秘〔2014〕111号文批复实施了《金寨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
一、规划期限
近期:2013-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远景:2030年以后。
二、目标定位
抢抓机遇,调整结构,多元发展,实现集约增长和效率增长,全面提升整体竞争力,以把金寨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县、新型城镇化示范县、扶贫开发示范县为目标,着力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大别山地区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基地;皖西地区新兴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
三、城市性质
中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别山区域综合旅游服务中心,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四、城市规模
1、县域总人口:近期52万人;中期56万人;远期62万人。
2、县域城镇化水平:近期35%;中期41%;远期52%。
3、城区城市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近期14 万人,城区建设用地规模16 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 114 平方米;中期18万人,城区建设用地规模 20 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0平方米;远期25万人,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27.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0平方米。
五、规划编制的主要特色
(一)城乡统筹
一是统筹公共资源布局。规划确定四级设施配置标准。通过不同层级的设施配置,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和带动人口的梯度集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二是统筹空间体系布局。县域镇村体系:一级为金寨城区;二级为天堂寨、南溪、青山、古碑共4个中心镇;三级为双河、响洪甸、斑竹园、吴家店等18个一般镇;四级为若干个中心村。综合金寨城区的发展条件、发展方向,以史河为贯穿城市南北的生态廊道,依托龚岭-馒头山和望儿山两大生态片区和南北向两条空间拓展轴、东西向两条产业发展轴四条轴线,合理划分梅山老城区、江店新城区、现代产业园区和高铁新城组团四个组团,最终形成“一带、两廊、四轴、四片”的空间格局。三是统筹道路交通布局。加强通道型和辐射型交通体系的建设,构建以沪汉蓉高速铁路、合武高速公路、209 省道、210 省道、旅游环线等为主的快速通道体系,城区内规划形成“一纵三横”的城市快速通道结构及“五纵六横”的城市主干道结构。四是统筹县域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支柱工业,全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
(二)生态优先
生态功能区划分为总体规划中县城、天堂寨双极带动的发展思路提供生态支撑,北部适度开发,南部严格保护。县域内形成以梅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响洪甸水库水源地保护区为“两心”,以西北金刚台-悬剑山生态区,西南沙河-关庙生态区,南部天马生态片区为“三区”的生态功能区划。县城内依托城区周边的自然景观资源,结合城区公共区域的景观建设构筑“一核、两廊、三轴、四区”的景观结构体系。
(三) 文化特色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独特性与唯一性的最好注解与诠释,保护与延续城市文脉,并予以合理利用,就是保护城市自己。我们将全面、系统、科学地保护好县域历史文化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充分挖掘和宣传红色等具有金寨印记、金寨符号、金寨特质的优秀文化,彰显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铸造城市发展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四)集约发展
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在县域范围内划分为适宜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禁止建设地区。
除上述内容外,规划还在县域空间管制、重大基础设施、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综合防灾等方面做出了全面的规划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