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地处大别山腹地,属北亚热带向温暖带过度地域,是我国南北生物物种的交汇地,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拥有林地440万亩,森林覆盖率75%。全县地势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呈阶梯状下降,大别山山脉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境内群山起伏,河流纵横,起伏多山的地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环境资源条件,使得金寨县物种资源丰富。全县现分布有维管束植物1787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银缕梅、大别山五针松,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连香树、香果树、香榧、凹叶厚朴、厚朴、野大豆、鹅掌楸、榉树、金钱松等9种,省级保护野生植物有天目木姜子、领春木、黄山木兰、粗榧、巨紫荆等30余种,同时还分布各类珍稀野生药材259种,其中食药用菌119种、草本中药标本140种。全县共有陆栖脊椎动物22目,61科,185种。国家一级保护的有豹、豺、穿山甲、小灵猫、安徽麝、白冠长尾雉等,二级保护的有水獭、鸢、赤腹鹰、雀鹰、红隼、领角鸮、红角鸮、勺鸡、蓝翅八色鸫、大鲵、虎纹蛙等。是六安瓜片茶原产地,素有板栗之乡、名茶产地、西山药库等美誉。
一、金寨县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
(一)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
1、宣传出台文件政策,留住资源。印发《关于加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金林办〔2021〕58号)。通过3.3野生动植物日、5.22生物多样性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树立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的宣传活动。印发《金寨县人民政府关于长江河宽鳍鱲马口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安徽金寨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实行禁渔的通告》(金政〔2020〕25号)文件,梅山、响洪甸水库实行禁渔期制度,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为禁渔期;长江河宽鳍鱲马口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安徽金寨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实行常年禁渔。
2、建立原生境保护区,看住资源。金寨县现有原生境保护点2个,分别是野生中华猕猴桃原生境保护点,面积1000亩;苦丁茶原生境保护点,面积800亩。2021年2月,金寨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成功申报为金寨县(国家)野生中华猕猴桃原生境保护点保护单位。2021年省种子管理总站安排20万元资金,金寨县农业农村局争取66万元资金用于加强物种保护,完善野生种质资源异位保存圃园建设,10月份,猕猴桃、苦丁茶两个保护区维修竣工,完成验收和项目审计。通过一系列管护措施,原生境保护点植被覆盖率为97%,猕猴桃保护点目标物种丰富度为2.7%,比上一年增长0.02% 苦丁茶保护点目标物种丰富度为2.1%,比上一年增长0.01%。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积极推进人防与技防相结合,每年从渔业油补资金中安排15万元用于保护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请专家重新定位,2021年新增保护区界碑7处、宣传公告牌11处、界桩155个,绘制保护区矢量图。在“十年禁渔”区乡镇河道(铁冲乡、天堂寨镇、沙河乡、关庙乡)实施渔政信息化建设项目,新建高清监控点18处,改建抬高监控点2处,做到重点区域监控摄像头全覆盖,新建县级渔政指挥中心1处、乡镇监控平台2处、执法信息接收终端设备22部、渔政执法车2辆、执法艇1艘,禁捕区域渔政执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有效加强。2021年整合增殖放流结余资金28.865万元用于大鲵增殖放流,11月11日,在天堂寨镇、沙河乡大鲵自然保护区放流大鲵子一代1741尾,通过有计划、持续投放,使大鲵生物种群得到恢复。同时,委托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开展为期2年的大鲵资源调查,把金寨县大鲵自然保护区更名为安徽金寨西河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0377.21h㎡。
3、加大监管力度,守住资源。联合县公安、市场监督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开展梅山、响洪甸两大库区湿地候鸟迁徙通道及停歇地巡查巡护。并集中开展花鸟市场、农贸市场等经营利用场所清理检查,依法严厉打击非法猎捕、出售、收购、加工销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在原生境保护点,专门组建了以县农业环保站、张冲乡,双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白莲村委会、皮坊村委会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金寨县野生苦丁茶、猕猴桃原生境保护工作站,具体负责日常管护工作;成立了保护区护林防火小分队,明确专人负责日常管护工作确保保护工作制度化、正常化。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立110联勤联动机制,将保护区日常管理纳入乡镇工作之一,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基本实现保护区内“河中无人捕、水中无渔具、市场无销售”的禁渔目标。2021年,全县共救助野生动物4起,受伤野生动物得到妥善救护和安置。全年开展渔业执法巡查管理296余次,出动执法车(船)893余次、出动执法人员2354余人次(公安、海事、市场、环保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共立案行政处罚渔事案件12宗13人,行政罚款3.754万元;移送司法机关刑事处罚5宗、刑事拘留5人;摸排重点管理人员173人,没收电捕器14台套,没收刺网315条11650余米、三层刺网383条29700余米,销毁小渔桶187只,拆解涉渔“三无”船舶3艘;拆除深水定置张网277副,收缴地笼网480条,收缴非法垂钓渔竿240余根、非法添加剂等有毒有害饵料620余公斤,并对没收的渔获物和渔具等进行集中销毁处理。
(二)加大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力度
1、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储备资源。2021年我县被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列为全省12个农作物系统调查县,5个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县之一。金寨县农业农村局积极行动组建由省农科院,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茶叶、蔬菜、瓜果、粮油、中药材、天马自然保护区等12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农业种质资源系统调查、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工作组,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种质资源调查与样品征集培训班,并于2021年7月启动调查工作,历时4个月时间,实地调查了23个乡镇,走访农户3700余人次,家庭农场合作社、种植基地120余家。调查收集到农作物老品种及农业野生珍稀物种共165份,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样品77份、完成7种野生真菌、大型真菌类种源普查工作。
2、依托繁育基地,开发资源。依托龙头企业,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培优壮强优势产业。全县现有油茶良种育苗基地2处100余亩,年可培育良种油茶嫁接苗200万株。金寨现有油茶22万亩,其中相对成规模分布10万亩,零星分布和公益林区林下生长约12万余亩,全县年产油茶干籽近3000吨以上,年加工油茶干籽近万吨,综合产值2亿元。
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梅山镇小南京村建立野生中华猕猴桃优株驯化圃,平均单果重达50克以上。全县猕猴桃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3.01 万亩,2021年全县猕猴桃挂果15200亩,产量1.17万吨,产值1.96亿元,猕猴桃酒产量680吨,2021年10月,金寨猕猴桃入选地理标志农产品金寨农产品保护工程。
位于金寨县燕子河镇塔儿河工业区的富东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有大别山山核桃良种繁育基地150亩,年出圃良种苗20余万株;建有大别山山核桃基地3260亩,基地通过有机认证并评为全国第三批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全县现有大别山山核桃面积12万亩,其中相对成片分布近2万亩,全县年产山核桃干果400吨,加工企业主要以生产炒制山核桃和山核桃仁为主,年加工山核桃干果400余吨,年产值4000万元。
安徽中信康药业自2020年起,累计投入500万元,开展西山药库菌药标本库建设,做好道地中药材的开发与利用。2021年底,全县中药材种植6.68万亩,新增中药材经营主体50余家,新增生产线6条。从事中药材行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到465家,其中规上企业16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4家,中药制药企业1家、中药饮片企业4家、中药保健品企业15家。中药产业综合产值达45亿元。
积极实施黑毛猪链式发展项目,2021年安排黑毛猪链式发展资金500万元,开展黑毛猪保种和繁育,指导仔猪繁育场,发展规模化养殖,培育常年存栏30头以上的能繁母猪30家。已择优选择2家黑毛猪保种场,6家黑毛猪保种点,实施挂牌保种。推广适度规模熟食饲喂模式,培育熟食饲喂养殖场10家,已建成年出栏黑毛猪2000头以上养殖场1家,2021年全年生猪饲养量35.7万头(其中存栏13.4万头、出栏22.3万头)。
3、引进新品种,优化资源。2021年,在省蚕研所专家支持指导下,在我县繁育新家蚕品种皖丰/夏晖8000余张,秋季并在我县饲养800余张,蚕农反映良好,认为该品种蚕抗逆性较好,不生病,单产高等优点,在丝厂试缫中表现也很优良,家蚕中系斑纹限性抗NPV品种皖·丰㐅润康在我县试养试验成功。2021年全年推广示范蔬菜新品种31个,其中茄果类蔬菜品种8个。2021年采购茶树无性系良种苗12802505株,分发给4517户脱贫户共发展茶园3000(按4000株/亩)亩,在21个乡镇49个村85个培训点开展“师带徒”培训,推广六安瓜片鲜叶采制、手工制作技术,提高制作技术和产品质量。2021年生产茶叶11500吨,同比增加20.3%,产值10.2亿元,同比增加21.1%,实施茶园绿色防控5万余亩。
二、存在问题
1、产业链条不长,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多数产品生产开发停留在初级阶段,缺少精深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且规模化小,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2、品牌推介不足,市场开拓不到位。在产品和产业品牌宣传与推广上,政府和企业投入不足,没有在产品特色、优势基础上加大宣传,产业影响力不强。在市场开发上投入的人力和财力有限,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在大型媒体上宣传推介少,广告宣传投入经费不足;且企业未能形成合力,对“大别山的问候—源自金寨”和“长寿金家寨”等区域公共品牌利用不到位,县内企业品牌知名度不高。
3、基地质量不高,辐射带动不强。作为科技服务的重中之重,有些基地立地条件参差不齐、经营主体实力不足、抚育管理较粗放,县级主管部门跟踪了解基地管理中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基地建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也没有充分利用好良种繁育基地、实验示范基地来开展培训,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