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县财政局始终坚持将“三保”摆在工作的最优先位置,强化工作举措,统筹财力资源,优化支出结构,全面落实保障主体责任。
锚定财源建设发力点。加强收入征管,认真落实依法治税、综合治税、部门协税等政策措施,强化与税务等税费执收部门协同配合,突出财税联合执法,深挖收入潜力,做到应收尽收。加大对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等资金争取力度,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跟踪帮办服务,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努力涵养财源税源,盘活各类资源资产,不断提高财政保障水平,切实从源头兜牢“三保”基础。
聚焦预算编制切入点。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全面梳理“三保”支出项目,分析历年“三保”预算执行情况,严格按照“三保”支出范围和标准制定项目保障清单,精准测算、逐项保障,确保“三保”项目政策落实到位、编制不留缺口。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对单位公用经费定额进行分类压减,最大限度挤出资金保障“三保”支出需要。2025年,全县“三保”支出预算达32.09亿元,占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9.6%。
把握预算审查关键点。通过预算一体化系统,全面开展“三保”预算编制审核工作,从“三保”支出保障范围是否合理、预算安排是否足额、标识是否匹配等方面开展重点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杜绝“三保”资金出现缺口问题。严把预算执行、指标管理关口,严禁将“三保”支出预算调剂用于其他方面。
紧盯风险防控落脚点。强化财政运行风险研判,建立“三保”支出风险应急机制,通过“三保”标识,实现“三保”预算和执行的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全方位、全流程对“三保”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实时分析“三保”支出和可用财力变化情况,研判潜在风险,提前做好预案,确保“三保”资金精准高效落实、“三保”支出不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