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背景和依据
背景:金寨县义务教育已实现基本均衡,但城乡、校际间仍存在教育质量差异,无法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此次以系统性改革为抓手,通过精准施策推动金寨县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为县域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依据:根据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教督〔2017〕6号)、安徽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细则》(皖教督〔2018〕8号)等文件精神及规定,结合金寨县城镇化推进、学龄人口变化及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意义: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缩小校际差距;提升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益,增强群众教育获得感。
总体考虑: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优化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以师资均衡为核心,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以教育质量为导向,推进“双减”和五育融合;以财政投入为保障,确保教育经费稳定增长。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对照国家和省级评估标准,分析县域内教育资源分布、师资缺口、特殊群体教育需求等现状。由金寨县教育局牵头起草《金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024年12月25日,组织召开座谈会,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规划中心、县市场监管局、县编办等相关部门对上述方案开展论证与修改。2025年1月22日至2月21日,经论证后的方案,在金寨县政府网站面向社会和公众广泛征集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为30天。县教育局结合相关部门和群众反馈意见进行建议,3月12日,形成《金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送审稿)》,报县司法局进行合法性审查,按照审查结果进行修改。3月31日,经金寨县十八届人民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金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印发,自2025年4月8日起实施。
四、工作目标
1. 硬件达标:消除“大校额”(小学≤2000人,初中≤2500人)和“大班额”(小学≤45人/班,初中≤50人/班);生均教学用房、运动场馆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值等全面达标。
2. 师资均衡:教师持证率100%,骨干教师比例达标(小学每百名学生≥1人);教师年交流比例≥10%,骨干教师占比≥20%。
3. 质量提升:初中三年巩固率≥98%,学生学业水平达国家监测Ⅲ级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97%,随迁子女公办就读比例≥85%。
4. 社会认可:群众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五、主要内容
六大核心任务:
1. 基层基础建设:优化学校布局,加快标准化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
2. 教师队伍建设:配齐教师编制,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提升师德师能,保障教师待遇。
3. 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招生,落实“双减”,建立“幸福评价”体系,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
4. 特殊群体保障:保障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
5. 财政经费保障:确保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不足百人学校(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
6. 教育要素兜底:强化校园安全治理,提升社会认可度。
六、创新举措
1. “幸福评价”体系:委托第三方开发本土化评价模型,打破传统教育质量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五育融合“五大行动”:突出红色教育(“红苗工程”)、体教融合(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劳动育人等。
3. 教师管理改革:推行“县管校聘”,骨干教师流动倾斜农村,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4. 信息化赋能教育:推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推动差异化教学。
七、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考虑
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成立县政府工作专班,明确部门责任清单。
2. 资金保障:财政优先支持教育,确保经费专款专用。
3. 监督机制:分阶段督导(县级自评→市级复评→省级验收→国家认定),动态监测整改。
4. 技术支持:电力、通信部门保障校园网络和电力稳定。
下一步工作:
1. 分阶段推进:2024年启动宣传动员,2025年完成摸排整改,2026年迎接国家认定。
2. 重点攻坚:加快城区学校扩容,严控“大班额”;强化教师交流激励,优化农村信息化资源供给;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保障特殊群体权益。
八、解读机关信息
解读单位:金寨县教育局
解读人:督导室 胡庆菊
咨询电话:0564-7065331
地址:金寨县梅山镇新河南路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