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解读
《关于做好村级“扶危济困”互助社规范
管理的通知》政策解读
金寨县民政局印发了《关于做好村级“扶危济困”互助社规范管理的通知》(金民社救〔2021〕3号),现解读如下:
一、制定背景和政策依据
根据《金寨县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方案》(金办〔2020〕19号),全县所有行政村(社区)均成立了“扶危济困”互助社,为做好规范管理,制定本文件。
二、工作目标
建立村级“扶危济困”互助社,推进“救急难”救助体系向村级延伸,强化分层级救助,增强救助时效性,织密织牢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安全网”,彰显社会救助政策温度,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主要内容
(一)资金筹集
1.互助社资金由“财政补贴、集体筹集和社会捐赠”构成,起始募集资金不低于3万元。社会筹资部分按照每年不低于1万元标准筹集,坚持可持续原则,结合“七一”、党员活动日、扶贫日、慈善日及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活动,加强对党员干部及社会各界有志之士的募捐引导,体现重在参与,倡导文明新风。
2.村“扶危济困”互助社捐款全部汇入互助社专用账户,如有需要开具公益事业捐赠统一票据的捐赠单位和个人,可把捐赠款汇入金寨县慈善协会账户(用户名:金寨县慈善协会;开户行:中国银行金寨支行;账号:1812-0337-1723),汇款时注明定向捐赠的村“扶危济困”互助社名称,由县慈善协会负责转汇入相应“扶危济困”互助社账户。
(二)救助程序
1.救助对象。因重病、伤残、自然灾害等突发变故造成家庭刚性支出巨大的困难家庭,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的贫困家庭,互助社理事会认定的其他需要救助的对象。
2.救助标准。扶危济困救助实行一事一救,同一致困事项原则上每年度只救助一次,每人每次救助标准不高于1000元。
3.救助程序。扶危济困按照个人申请(或主动发现)、审核发放,结果公示的程序给予救助。为体现便民救急和政策温度,提倡入户现金救助。上门救助时工作人员不少于三人,其中互助社、包组村干、居民组长各一人。
4.救助档案。按照一人一档建立救助档案,档案包括:《村“扶危济困”互助社救助审批表》; 申请人户口簿、身份证复印件;导致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的相关证明材料。
四、创新举措
(一)强化分层分类救助。建立村级以“救急难”为主的扶危济困互助社,对突发变故家庭给予上门现金救助,及时了解困难情况,同步做好相关专项救助的跟进和转介,切实发挥主动发现需救助对象的“前哨”作用。
(二)促进社会力量参与。鼓励支持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通过捐赠等方式,提高县乡村救助资金保障能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项目。
五、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加强资金管理。村级“扶危济困”互助社是村(社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其资金采取专账核算方式进行管理,专款专用,结余资金滚存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二)过程公开透明。组建村级“扶危济困”互助社微信群,成员包括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和捐赠人。主要用于发布捐助人捐款情况、救助过程照片、结果公示。保证互助社基金使用的公正公开透明,引导党员群众向上向善,主动参与扶危济困。
(三)按月备案公示。村级“扶危济困”互助社救助情况按月在村务公开栏公示,每月初报乡镇人民政府(社会事务办)备案,存档备查,结合互助社救助情况做好临时救助、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转介衔接。乡镇社会事务办每月初将全镇村级“扶危济困”互助社救助情况报县民政局社会救助科。
(四)定期抽查核实。县民政局、乡镇人民政府定期对村“扶危济困”互助社基金使用情况进行抽查核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虚假救助行为依规依纪处理。
科室:金寨县民政局社会救助科,咨询电话:0564-706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