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寨县民政局 > 规划计划
号: 113414260032405285/202301-00001 信息分类: 综合政务
内容分类: 规划计划 发文日期: 2023-01-02 14:02:27
发布机构: 金寨县民政局 生成日期: 2023-01-02 14:02:27
来源单位: 金寨县民政局 性: 有效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名  称: 【专项工作总结】金寨县民政局2022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总结
文  号: 词:

【专项工作总结】金寨县民政局2022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总结

2023-01-02 14:02 来源:金寨县民政局 文字大小:[ ] 我要纠错 背景色:       

2022年,县民政局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职责,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管理完善兜底保障和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强化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持续深化社会救助领域综合改革成果,健全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工作机制,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精准落实社会救助提标扩面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各类保障资金,基本民生兜底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大力推进村(社区)养老服务站(中心)建设,实施老年助餐暖心行动,社区居家养老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提升易地搬迁群众安置社区服务,民政基层乡村治理成效明显。1-12月,全县共有各类兜底保障对象57550人,发放兜底保障资金24168.7万元。其中:农村低保21218人12318万元;城镇低保2201人1562.4万元;特困人员供养6605人7691.8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25919人2087.7万元;孤儿基本生活保障199人239.5万元,临时救助1408人269.3万元。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落实提标扩面,保持保障政策总体稳定机制

一是保持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保持因病因残单人保、脱贫人口低保保障渐退期、家庭收入核算扣减必需就业成本等政策措施稳定。对脱贫人口中失能、半失能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予临时救助,依规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二是适度提高兜底保障标准。2021年元月份,孤儿供养标准提高至集中1600元/人/月、分散1150元/人/ 月,增幅10.3%、9.5%。2022年7月份,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689元/人/月,增幅4.5%,城镇低保标准提高至706元/人/月,增幅7.1%;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提高至896元/人/月,增幅4.5%。城镇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至1184元/人/月,增幅14.7%。

三是适当扩大兜底保障范围。健全特困人员认定条件,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将不满60周岁的特困人员供养条件从“一二级智力残、一级肢体残”扩大“一二三级智力残、一二级肢体残”。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扩面提标,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一二级提70元/人/月三四级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提60元/人/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范围在原有基础上向三四级智力、精神残疾的未成年人延伸,补贴标准成年人提65元/人/月,未成年人提75元/人/月。

)健全社会救助机制体系,筑牢兜底保障防线

一是健全监测预警主动发现机制。建立民政、乡村振兴、医保、残联、人社等部门社会救助信息“数据池”, 按月开展数据比对,对在册救助对象财产变动、社保领取等信息实时复核,对因病、因残、因学致困需救助对象实时预警,反馈乡镇核实处理。优化村民组设置,选优配强村民组长,以村民组为单位划分治理网格,在党员和村民代表中推选网格长,每名网格长联系10-20户村民,建立社会救助工作网格管理机制,将基层组织优势、党员示范作用和困难群众诉求无缝对接通过线上实时监测预警和线下及时入户复核处理,主动发现需救助对象,确保符合兜底救助条件的能及时纳入保障。全县易返贫致贫户3744人,其中已消除风险2290人,纳入低保保障771人、特困供养23人、孤儿6人、残疾人两项补贴43人、临时救助2人;未消除风险1385人,纳入低保保障656人、特困供养17人、孤儿8人、残疾人两项补贴23人、临时救助4人。

二是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全县232个村(社区)全部成立“扶危济困”互助社,推进救助网络向村级延伸。按照每村每年政府补贴1万、村集体出1万和社会募捐不少于1万的方式,筹集互助资金,对突发变故家庭给予上门现金救助,及时了解困难情况,同步做好相关专项救助的跟进和转介服务,切实发挥主动发现需救助对象的“前哨”作用。建立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4000元以下的急难救助由乡镇直接实施,特殊情况需大额救助的,乡镇报民政局“一事一议”予以审批,形成了“村级互助社、乡镇临时救助、县级大额救助”三级急难救助体系2021年以来,全县互助社共募集资金1345.82万元,吸纳社会资金542.52万元,救助4548人次309.37万元

三是规范督查监管动态管理机制。建立镇村民政工作月例会制度,乡镇、村按月汇总动态管理信息,常态化开展基层业务培训,提升业务管理水平。做好社会救助对象长期末端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作用,新增社会救助对象坚持 “凡进必核”,在册保障对象严格“定期复核”,确保救助对象“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进退及时”。常态化开展社会救助领域专项治理,逐月分乡镇印发社会救助工作提示函,定期通报低保覆盖率、动态管理调整率、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等线上监测指标,重点对因病因残单人保、整户无劳动力、青壮年兜底保障对象等存在“漏保”“错保”“保障不精准”的疑点信息,反馈乡镇入户核实2022年以来,全县最低生活保障累计新增1591人,取消3704人。累计向乡镇推送监测疑点信息2217条,经核查取消不符合条件对象613人,发现“漏保”及时纳入保障42人。

)推进基本养老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养老机构能力建设成效明显。全县现有养老机构30家,共有养老床位6111张,其中护理型床位3850张,占比63%。近年来,我县先后投入2亿余元,改造16所、新建8所,改造提升后的乡镇敬老院,全部达到养老服务机构规范标准,全面实行社会化托管经营,优先保障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同步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实现农村敬老院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转型,有效增机构养老服务供给,基本满足老人幸福康养要求。

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按照省委省政府十大暖心行动部署,大力推进村(社区)老年食堂建设。城市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内闲置机关单位、校舍等公房,整合文体卫生、养老托育、残疾康复等公共服务需求,按照“医养康社托”五位一体方式,统筹推进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目前,已建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0个,实现城市社区老年助餐全覆盖。农村行政村围绕老年食堂建设,兼顾老年人活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残疾康复服务等内容,因地制宜推进村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建设,一揽子解决好农村老年人烦心事,办好“一老一小”关爱民生实事。目前,已建成运营村级老年食堂73,按照每餐一荤两素一汤不低于10元标准,老人自付餐费每餐5元左右,不足部分通过政府补贴和社会募集方式予以解决。对高龄、失能等行动不便的困难老年群体,成立志愿服务队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构建社区养老服务10分钟生活圈,真正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是特困人员兜底保障有力。按照六安市加强特困群体照护专项行动要求,加大75周岁以上和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力度,7月份动员集中供养247人。截目前,全县特困供养人员6605人,其中集中供养1432人,集中供养率22%,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人员1099人,集中供养958人,集中供养率87%。对特殊困难家庭失能失智人员提供低偿或无偿集中养护服务,目前已纳入集中养护197人。

)提升易地搬迁社区服务,强化基层乡村治理

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叠加农村宅基地改革、移民避险解困、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投入资金8.8亿元,为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道路、雨污管网、污水处理站、自来水、活动广场、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配置了生活垃圾桶,配建了村级社区卫生室、养老服务活动室、儿童之家等公共服务场所设施。形成了安置社区基础设施完备、生活环境优美、公共服务配套的宜居社区。我县结合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将搬迁安置农户纳迁入地社区管理,迁入地负责做好迁入群众就业服务、孩子入学、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农村低保、特困救助、人口管理、社区服务等工作,根据其意愿,户籍随迁。无论户籍随迁与否,均依法享受当地居民政治、经济、管理和服务同等待遇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下,社区公共服务有保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强化低收入群体动态监测。畅通社会救助部门工作协同机制,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增强社会救助工作主动性,提升低收入群体监测预警主动发现能力,对需救助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帮扶,织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

二是进一步强化特殊困难群众管理服务。加强宣传引导,持续提高失能半失能及高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重点加强精神障碍患者、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高龄独居老人的服务管理,村(社区)要安排专人定期入户走访,每周上门不少于两次,失能半失能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做到每天上门一次。

是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在夯实责任、精准帮扶、落实机制和强化保障上再下功夫。完善主动发现、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机制和重点时段排查等机制,提升全县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水平。

四是进一步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创建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县为契机,围绕老年助餐暖民心行动,兼顾老年人活动、残疾人康复、留守儿童关爱等公共服务需求,统筹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能力,促进医养融合发展,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群众基本养老公共服务需求。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