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基层组织共建、村级经济共谋、产业发展共育、民生实事共为、基础设施共建、城乡资源共享、困难群众共帮、难点难题共排、社会矛盾共解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围绕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坚持“三保障一安全”标准,强化动态监测,强化精准施策,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出现1户群众返贫致贫。围绕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联系协调资源,加大帮扶力度,全力帮助村级推进“五大振兴”。
二、主要工作
(一)继续加大帮扶支持力度
1.加强走访调研。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月至少到村一次,深入开展入户走访,实时了解村情民意,与村“两委”共商发展对策,不断探索帮扶新方式新途径,努力实现帮扶新格局新成效。
2.经常开展慰问。利用春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重阳节等相关节日,开展对困难群众、困难儿童、困难党员等群体的慰问活动,送上关心关爱,减轻困难群众家庭负担。
3.提供资金支持。为村提供3万元办公经费支持,改善村办公条件。根据需求,为村养老服务站和留守儿童之家提供运营经费支持,促进其更好开展活动,发挥养老和关爱留守儿童作用。
4.协调社会力量。积极联系县内社会组织到村开展捐赠慰问、送温暖、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性活动。联系企业、社会组织、创业企业家购买村产白酒,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二)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1.及时制定帮扶措施。继续实行“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年初组织帮扶干部与脱贫户做好对接,结合每户实际情况,对照政策实施范围,帮助研究制定2024年帮扶措施,将措施梳理成条,逐条做好解释说明,完善帮扶手册填写,做到脱贫户和帮扶干部对享受政策心知肚明。
2.定期开展走访入户。组织帮扶干部对一般脱贫户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入户走访,对监测户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入户走访,了解家庭生产生活情况,严格落实帮扶措施,及时解决家庭困难,积极帮助销售脱贫户家中农副产品。
3.强化动态监测机制。积极组织村“两委”、村级网格员和驻村工作队全年开展一次集中排查,日常推行网格化监测和部门数据预警核查,对符合监测户条件的,严格按照程序纳入监测范围,坚决杜绝“应纳未纳”和“体外循环”。对风险稳定消除的在严格履行程序后予以系统标注;对已消除风险但出现新风险的监测对象及时进行风险再标注。对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信息实时进行更新、补充和完善。
4.做好问题排查整改。对标对表2023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综合核查和第三方评估反馈的各类问题,主动认领、深挖根源、由点及面,坚决落实整改要求,传导压实整改责任,逐项研究制定分解整改措施,制定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确保反馈问题改全面、改彻底。
5.指导兜底政策实施。发挥民政部门职能优势,从社会救助政策层面对村加强业务指导,落实好农村低保、临时救助、残疾人补贴、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救助等政策实施,指导村级按条件申报、按流程评定、按程序操作、按标准保障,实现“凡困必帮、应救必救、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三)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建设
1.发动宣传学习。积极指导村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各类村级活动,推动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七一”节日前,局领导到村开展一次上党课活动,重温入党誓词。
2.推动班子建设。积极激励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担当作为。局领导要经常性到村与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进行座谈交流和谈心谈话,询问工作上和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维护村“两委”成员之间、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之间、驻村工作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团结稳定。
3.提升治理水平。积极在村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开展一次专题法治教育培训,提高村干部和村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引导群众以正当的途径、以法律的手段、以理性的态度,合理合法解决矛盾纠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村级修改完善村规民约,不断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在村宣传先进典型,推动开展各种模范的评选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规范村务运行,完善村民自治、村级议事决策、民主管理监督、民主协商等制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