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县民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保基本、兜底线,切实落实各项民政政策,并取得明显成效。现将民政重点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兜牢兜准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1.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质效。重点围绕防止返贫帮扶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着力社会救助主动发现,落实分层分类救助措施,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工作成效明显。目前,全县农村低保14726户21687人,覆盖率4.14%,人均补差486.09元;城镇低保1356户1892人,覆盖率1.27%,人均补差622.59元。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7039.4万元,特困人员供养6427人4290.7万元;临时救助1051人256.48万元。
2.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将民政、乡村振兴、医保、残联、人社等部门社会救助信息实时比对,定期对脱贫户开展数据比对,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和支出型困难人口,对在册救助对象财产变动、社保领取等信息实时复核,对因病、因残、因学致困需救助对象实时预警。通过线上实时监测预警和线下及时入户复核处理,提升对需救助对象的主动发现能力,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确保群众不致贫、不返贫。截至目前,全县低收入人口35392人,其中:农村低收入人口33237人、城市低收入人口2155人。全县4680名易返贫致贫户中,已纳入低保保障2083人、特困供养67人、孤儿23人、残疾人两项补贴82人、临时救助2人、互助社救助14人。
3.落实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政策。2024年以来全县232个“急救难”互助社共募集资金162.9万元,吸纳社会资金143.9万元,对突发变故家庭给予互助社救助2050人次126.96万元,并同步做好相关专项救助的跟进和转介,其中跟进低保58人次、特困1人次、临时救助104人次。建立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4000元以下的急难救助由乡镇直接实施,特殊情况需大额救助的,乡镇报民政局“一事一议”予以审批,形成了“村级互助社、乡镇临时救助、县级大额救助”三级急难救助体系。按月实施动态调整将符合条件对象及时纳入低保、特困、临时救助,今年以来共新增城乡低保598人,特困人员136人,临时救助1051人。
4.突出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对失能失智及75周岁以上的特困人员,原则上全部动员集中供养,目前,全县有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1120人,集中供养975人,供养率87%。设立严重精神障碍特困群体托养康复中心2个,对低保户、监测户等困难家庭中依靠家庭照护确有困难、存在返贫风险的失能失智人员,提供低偿或无偿集中托养服务,供养经费整合其社会救助资金,不足部分由县财政比照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标准兜底补齐。目前已集中养护284人,其中:养老机构托养71人,精神障碍托养213人。
(二)健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1.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站建设。充分利用闲置公房,统筹推进行政村养老服务站建设。截至目前,214个行政村,建成运营村级养老服务站128个,覆盖面60%。2024年规划选址24个,12月底前覆盖面可达70%。
2.推进老年助餐提质增效。全县建成运营村(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点147个,村级覆盖面63.3%。二是持续推进老年助餐提质增效。1-5月份,全县村老年食堂总助餐服务人次143967人,村均日助餐服务9.4人,总体高于省厅村老年食堂日助餐服务不低于8人的底线标准要求。对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送餐服务,目前已明确送餐服务对象584人。
3.拓展养老服务站功能。依托村级养老服务站,为周边老人提供老年助餐、文化娱乐、日常照料、心理慰藉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发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在古碑镇余岭村开展可视化智慧居家养老服务试点,老人家中安装一个机顶盒,可以实现与子女进行视频通话、助餐预约、就医预约、家政服务预约等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已选择15户有迫切需求的老年人家庭进行免费安装试用。2024年,我县开展国家级优质医养结合示范县和省级医养结合创新发展试点创建,着力开展家庭病床、互联网+护理服务、送医上门等试点,进一步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4.切实做好特困人员供养保障。抓实政府托底养老服务,特困供养保障扎实有力。全县特困人员6529人,其中:集中供养1278人,分散供养5251人,供养率20%,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1120人,其中:集中供养975人,供养率87%。累计发放金额4285.77万元。
5.实施经济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将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纳入民生工程重点任务,对特困、低保和困难老年人中的高龄、失能、残疾家庭,根据老人实际需求实施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2024年,市下达我县特殊困难老年人适老化改造任务数为800户,截至目前,我县已完成838户,完成率达105%。
(三)切实推动社会事务提质增效
1.优化婚姻登记服务。推进信息数据开放共享和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积极打造全市首个户外颁证基地。在“520”“521”“61”等特殊日期提供婚姻登记延时服务,极大方便群众办事。今年以来,累计受理婚姻登记2000对,其中结婚938对,跨省通办3对,省内通办4对,市内通办6对;离婚申请481对,离婚登记297对,省内通办2对,市内通办1对;补结婚245对,补离婚39对;协助公证机关及司法机关核查婚姻状况120次,撤销伪造、变造、冒用证件骗取结婚登记证2件;接待婚姻家庭辅导430件,化解冲动型离婚登记91件。
2.深化殡葬领域改革。强化城乡公益性公墓管理,提升城乡公益性公墓服务质量。白塔畈、斑竹园、汤家汇、果子园、全军等5处乡镇公益性公墓全面投入运营,更好满足了群众基本殡葬需求。开展“活人墓”、“硬化墓”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各乡镇在辖区范围内开展了拉网式、全覆盖排查,按照逐村、逐点、逐墓进行登记造册,编制突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全县摸排硬化大墓共计176个,已整改28个。加强殡葬服务机构管理,提升殡葬服务保障能力。截至目前,为116名去世人员办理了安葬仪式,其中进入梅山遗体公墓安葬66名,进入海螺山公墓安葬50名,业务收入281600元。
3.落实残疾人和孤儿福利保障。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优化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工作机制。落实补贴定期复核机制,强化部门之间信息比对。自2024年1月起,全县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提高至86元/月/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提高至86元/月/人,其中未成年人护理补贴标准为100元/月/人。1-6月,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0749人561.83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4873人693.6万元。确保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合法权益,落实应保尽保。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孤儿49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68人,共有217人享受孤儿基本生活费,打卡发放救助资金129.4976万元。
4.强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着力提升救助管理服务效能,健全救助寻亲服务网络,扎实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行动,加大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寻亲、安置等工作力度,杜绝出现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发生。截至目前,共救助生活无着人员84人次,其中站内救助84人次,站外救助0人次,使用救助资金4.3万元。医疗救助1人次,使用医疗救助资金1.1万元。
5.加强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一是完善儿童系统信息,加大走访力度。完成全国儿童信息系统数据迁移,5月份完成了新系统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信息录入工作,并陆续更新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及时做好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走访慰问工作,尤其是重点做好父母外出、监护人能力弱的留守困境儿童家庭的入户探视和关爱帮扶。截至目前,累计走访农村留守儿童 2060人次,孤儿49人次,989名党员干部常态化牵手1569名留守儿童。二是提高保障标准,开展关爱慰问。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向三四级智力、精神残疾未成年人延伸,未成年人护理补贴标准提升至100元/人/月,截至目前,发放未成年人重度护理补贴29.03万元,惠及585名未成年残疾人。开展2024年寒假春节期间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活动,累计走访了4325名留守、困境儿童,为436名留守、困境儿童发放慰问金,累计慰问资金13.51万元。结合“温暖童心 快乐六一”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2024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宣传月活动,累计慰问1020名留守困境儿童,慰问金计36.8万元。
(四)提升基层治理和区划地名工作水平
1.推进基层减负专项行动。促进基层减负专项行动向纵深发展,推进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36项任务清单贯彻落实。依据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明确村依法履职事项21项、社区17项,村依法协助清单44项、社区40项;明确不应由村社区承担的5类工作;明确不应由村(社区)出具证明59项。
2.加强和改进区划地名工作。修改完善金寨县行政区划图。5月集中宣传贯彻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严格地名审批和备案公告管理,常态化更新维护国家地名信息库。对新老城区五座桥梁(梅山湖桥、盼桥、映山红大桥、摇篮大桥、史河大桥)进行命名(更名),对城区新建三处企业门楼牌进行编码。加强界桩管护,详细摸排了全县各级界桩情况,绘制了《金寨县行政区域界线界桩分布图》,由所辖乡镇人民政府聘请10名管护员,开展日常管护,按季报送管护情况。完成了叶集金寨线和霍山金寨线边界联检工作。
3.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试点。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制定了《金寨县“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选择流波䃥镇、花石乡2个乡镇推进地名加密、标志维护、文化弘扬、信息化应用和赋能产业。已集中开展“乡村著名行动”采集上图集中培训3次。5月27日,民政部地名研究所赴花石乡大湾村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调研,了解我县“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情况,对我县“乡村著名行动”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五)激发社会组织自身活力
1.有序开展社会组织年检工作。全县应参检社会组织共471家,其中社会团体398家,社会服务机构73家。截至目前,社会团体参检数量134家,合格74家,社会服务机构参检数量20家,合格4家,无不合格社会组织。
2.开展社会组织优秀项目案例申报。积极向上级申报了金寨县春雨协会、金寨县众善公益协会、斑竹园镇红源村志愿服务队、斑竹园镇金山村救急难互助社等四个优秀案例。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动性,提升社会组织服务城乡居民的能力和水平,动员县内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申报六安市第五届公益创投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3.开展全县救急难互助社更名及年检工作。进一步完善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运行机制,统一规范232个村(社区)互助社名称为“救急难互助社”,目前已完成112个村的互助社改名工作,69个互助社改名正在审核中。同步开展互助社年检、法人更换等工作,指导村级社会组织完成年检网上填报工作,确保规范有序参加年检。
(六)促进慈善社工健康有序发展
1.推动慈善事业有效发展。今年以来,共接受捐赠款物约133.6万元,实际用于困难群众慈善救助工作约118.6万元。持续开展长三角慈善一体化发展金寨革命老区联合帮扶项目,对全县23个乡镇及1个干休所的532名红军失散人员、后代、烈士后代以及军人遗属等通过资金帮扶、心理慰藉、环境卫生清理、适老化微改造和上门送医送药等举措实现精准帮扶。开展情暖万家和情暖民心活动,慰问160户困难群众,发放慰问金8万元。联合金寨在外(北京)创业者协会及汤家汇籍爱心企业家向金寨县汤家汇镇中心卫生院精神科捐赠资金38万元,用于精神科的医疗设施建设。安徽祥达尔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捐赠18万元设立奖学金,助力品学兼优的困难学子顺利完成学业;深圳市名家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市慈善协会向金寨县慈善协会捐赠15万元,用于提高残疾人生活保障。
2.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全县持证社会工作者数量达105人,其中助理社会工作师82人,社会工作师23人。积极动员村(社区)工作人员参加社工资格考试,2024年全县报考人数达358人。社工站建设实现提质增效,流波䃥镇社工站被评为市示范社工站,2024年4月一米阳光“䃥”上行困境儿童服务案例荣获全省优秀社工案例三等奖。由梅山镇社工站承接,在徐冲村继续实施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项目,项目实施以来培育志愿服务队1支,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活动20场,服务特殊困难群体700余人次,完成徐冲小学心理辅导室微改造项目,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进一步探索社会工作发展新模式,该项目预计6月底前完成验收。
3.加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全县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县通过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登记的志愿者有129514名,其中有志愿服务项目时长的志愿者94201名,志愿服务活动率达到72.7%。正式志愿服务团体数量且活动正常的为395个,标识为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组织11家。全县共发布项目13989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长共计4143698.19小时。进一步加强对优秀志愿者的嘉奖,2024年按照金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金寨县志愿服务嘉许办法(试行)的通知》(金政办〔2020〕5号)文件精神,共评选2023年度五星级志愿者10名,拟由文明办进行公开表彰。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激励更多人投身志愿服务事业,促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4.加强福彩规范化管理。加强阳光彩票建设,做好福彩公益金使用情况的信息公开,增强阳光性和透明度。强化福彩公益品牌建设,规范站点销售活动,深化责任彩票建设,保护购彩者和未成年人的权益,普及公益理念。全县现有42个销售网点和4个社会网点,开展1次线上和1次线下销售员营销培训和业务培训,开展网点年度巡检1次和季度巡查1次。截至目前,全县福彩销售销售1416.3万元,其中电脑型福利彩票1210万元,刮刮乐销售206.3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救助部门间仍然存在信息壁垒。信息共享不及时,医保、残联、民政、人社系统不能无缝对接,信息比对靠人工拷贝,容易出现救助不及时现象。部门专项救助政策落实,也存在交叉遗漏或重复救助问题。
(二)部分家庭财产准确核定困难
居民家庭经济信息核对系统不完善。目前只能查询到安徽省内的车辆、房产、银行存款、工商等信息,省外信息暂时不能直接进行核查,需委托省核对中心进行跨省核查,且结果反馈时间较慢,申请人一些收入和财产,特别是隐形收入难以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助对象的准确界定。
(三)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机构、社区、居家养老的衔接还不充分。养老服务内容侧重于生活起居、家政服务、日常护理等,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紧急救护等服务较少,特别是“医养结合”还有待强化、医养联合体建设还不完善。一线养老服务人员大部分在50岁以上,专业技术不高、年龄偏大,队伍不稳定。
三、下一步打算
(一)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推动实施“汇救联助”工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编制“8+1+N”社会救助体系的《金寨县社会救助事项办事指南》,持续推进社会救助部门信息共享数据互联互通,做好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加大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力度,进一步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二)强化低收入群体监测帮扶
推进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持续健全精准发现问题、强化信息共享、优化动态退出等机制。探索“防返贫帮扶政策与乡村振兴衔接并轨机制”,确保易返贫致贫风险点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三)强化特殊困难群众管理服务
加强宣传引导,持续提高失能半失能及高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严格落实农村老年人联系人登记、赡养协议、探视走访三项制度,重点加强孤儿、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高龄独居老人、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群体的管理服务,明确监护人、帮扶人责任,加强探视走访。
(四)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扎实推进省级医养结合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提升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医养融合服务水平。推进农村老年助餐扩面提质,重点做好高龄独居失能困难老年人送餐服务,推进形成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相协调,医养融合相支撑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五)加快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落实好《关于加快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常态化开展养老产业“双招双引”。支持本土养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养老机构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积极推荐县域养老机构申报安徽省长三角养老基地。
(六)加强社会组织日常监管
加大社会组织监管力度,持续开展社会组织“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联合统战部门开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随机检查,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和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整治行动。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事中事后综合监管能力。守住守好社会组织意识形态阵地,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处置。
(七)提升与上海青浦对口合作成效
落实好金寨县和青浦区两地民政合作协议。积极打造安徽省长三角康养基地。在养老服务、行业商业协会、慈善项目、儿童关爱、护理人才队伍培训培育等方面,统筹做好与青浦区对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