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县民政局重点围绕防止返贫帮扶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着力社会救助主动发现,落实分层分类救助措施,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工作成效明显。
一、做法成效
一是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将民政、乡村振兴、医保、残联、人社等部门社会救助信息实时比对,定期对脱贫户开展数据比对,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和支出型困难人口、在册救助对象财产变动、社保领取等信息实时复核,对因病、因残、因学致困需救助对象实时预警。通过线上实时监测预警和线下及时入户复核处理,提升对需救助对象的主动发现能力,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确保群众不致贫、不返贫。截至目前,全县低收入人口34069人,其中:城乡低保21536人、特困供养6500人、低保边缘人口1742人、支出型困难家庭1082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3209人。全县5850名易返贫致贫户中,已纳入低保保障2379人、特困供养86人、孤儿 47人、残疾人两项补贴114人、临时救助11人、互助社救助 67 人。
二是落实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措施。截至目前,全县232个“急救难”互助社共募集资金2287.8万元,其中吸纳社会资金1320.42万元。2024年以来,对突发变故家庭给予互助社救助4241人次255.8万元,并同步做好相关专项救助的跟进和转介,其中跟进低保171人次、特困8人次、临时救助268人次。建立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4000元以下的急难救助由乡镇直接实施,特殊情况需大额救助的,乡镇报民政局“一事一议”予以审批,形成了“村级互助社、乡镇临时救助、县级大额救助”三级急难救助体系。按月实施动态调整将符合条件对象及时纳入低保、特困、临时救助,今年以来共新增城乡低保1340人,特困人员363人,临时救助1693人次。全县有兜底保障对象55825人,发放兜底保障资金26068.89万元。其中:农村低保19828人12339.1万元、城镇低保1708人1369.69万元;特困人员供养6500人8914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0645人1108.7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5148人1560.3万元;孤儿基本生活保障303人365.2万元;临时救助1693人411.9万元。
三是突出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对失能失智及75周岁以上的特困人员,原则上全部动员集中供养,目前,全县有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1143人,集中供养1009人,供养率88%。设立严重精神障碍特困群体托养康复中心2个,对低保户、监测户等困难家庭中依靠家庭照护确有困难、存在返贫风险的失能失智人员,提供低偿或无偿集中托养服务,供养经费整合其社会救助资金,不足部分由县财政比照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标准兜底补齐。目前已集中养护128人,其中:养老机构托养82人,精神障碍托养46人。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进一步强化低收入群体动态监测,在做好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监测的基础上,将更多有潜在困难或风险的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比如,对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申请对象,以及已经退出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不满两年的对象等,也要进行风险监测。
二是推进防止返贫帮扶与乡村振兴衔接并轨。围绕强化“综合高效”救助,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探索推进社会救助各项制度之间、社会救助和其他民生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并轨,落实常态化帮扶措施。三是进一步强化特殊困难群众管理服务。加强宣传引导,持续提高失能半失能及高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重点加强精神障碍患者、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高龄独居老人的服务管理,确保特困群体兜底保障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