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两强一增”引领,对标市“138+N”“6969”工程,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预计上半年农业总产值21.54亿元、可比价增速9.8%,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12亿元、同比增长1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86元、同比增长11.2%。荣获国务院办公厅“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激励”。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两强一增”行动扎实推进。对照省、市要求,及时出台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方案及2022年“两强一增”重点任务清单,成立办公室,组建专班,统筹推进“两强一增”工作。组织拍摄了“两强一增”助力茶产业发展纪实典型案例宣传片──《茶乡飞出振兴歌》,我县“两强一增”工作一季度在全市交流发言。科技强农。持续深化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参与组建茶叶、中药材、蚕桑、果蔬四个“博士科技特派团”,调整充实科技特派员219人,全力抓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推广。机械强农。挂牌成立“金寨县两强一增山区农机化研发中心”,新建山区农机化成果展示厅1个,研发推广试用机械模拟手工瓜片炒制机、小型特色产品烘干机等46台套;在白塔畈镇建成育秧中心1个、启动1个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兑现发放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70.64万元,推广应用农业机械1481台套、大型复式智能装备17台、无人机10台。农民增收。进一步完善县农民增收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联席会成员单位的工作积极性,谋划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通过纾困解难、复工复产、引导就业、发放奖补等措施,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统筹整合财政衔接项目、选派村项目、移民后扶项目及红色村项目资金15428.6万元,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建设。上半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125.2万元,同比增长48.6%。
(二)粮油等农产品供应稳定。粮油生产。印发《关于抓好2022年粮食生产工作的通知》,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确保全年粮食生产任务。一是全力开展“三夏”工作,全县小麦收获面积5.51万亩,单产206.1公斤、同比增产0.5%;油菜收获面积3万亩,单产108.50公斤、同比增产0.02%。二是开展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千亩小麦单一品种种植示范片2处、优质专用小麦高产高效示范片1处,2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正在播种。三是核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42.37万亩、兑现补贴3704.15万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23.45万亩、兑现补贴611.18万元。果蔬生产。扎实推进城郊果蔬基地建设,完成白塔畈镇137.5亩供肥蔬菜基地、徐冲地理标志农产品金寨猕猴桃保护工程、小南京休闲农业果蔬采摘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大岗700亩大棚蔬菜产业园项目,合肥开垦集团投资6000万元千亩蔬菜基地已达成初步意向。全县蔬菜播种12.7万亩、产量12.8万吨;水果面积3.83万亩、产量0.4192万吨。生态养殖。目前,全县生猪饲养量28.97万头,占全年任务76.24%;饲养家禽400.28万羽、牛4.34万头、羊10.61万只。向梅山、响洪甸水库增殖放流大规格鱼种85万斤,预计上半年水产品产量7315吨、产值1.72亿元,同比增长4.95%、17%。
(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速。茶产业。投资365万元,采购茶树良种1697万株,新发展茶园4000亩;投入资金2720万元,在油坊店、桃岭、花石等乡镇实施了茶旅融合项目。目前,全县茶叶产量7500吨、产值9.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10%,新认证有机茶园3194亩、续认证17680亩。蚕桑产业。积极推广杂交种“菁松×皓月”、抗性品种“华康三号”等新品种,全县新栽桑1360万株,新辟桑园1.5万亩。落实链式资金3400万元,重点支持“丝绸小镇”、蚕茧收烘站建设、小蚕共育室和养蚕大棚等设施建设。开展蚕桑“师带徒”培训210人。全县春季养蚕2.2万张,单产47公斤/张,可产鲜茧1045吨、产值6792万元。休闲农业。结合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启动鲜花湖茶旅融合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正在申报省级吴家店镇包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投资10亿元的8000余亩的白塔畈镇果蔬休闲采摘体验基地(田园综合体)建设有序推进,着力打造合肥、六安等大中城市市民乡村休闲的后花园。
(四)产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现代产业园。对标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园区要求,突出茶叶、中药材两大产业,投入资金3679.7万元,重点实施茶叶仓储设施建设、休闲农业采摘园、茶旅融合等重点项目7个,新引进华润三九中药、金寨国元茶叶等四家家企业入驻,截止5月份,园区总产值达26.5亿元。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加大园区建设力度,落实奖扶政策,新引进金品唐韵茶叶、北京大农时代农产品检测中心入驻园区。园区产值500万以上加工企业59家,其中新增规上企业3家,园区总产值达14亿元。麻埠六安瓜片产业园。充分发挥蝙蝠洞“六安瓜片”原产地、核心区优势,建设标准茶园及生态有机茶园7000亩,打造国家级标准园1个、省级标准园1个,新改造茶叶加工厂3家,维修桥梁6座、改造提升道路4条,园区总产值达14亿元。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严格申报标准及审定程序,进一步规范了经营主体的建设与管理。上半年,全县新申报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131人,新培育家庭农场48家、农民合作社7家、规上企业4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0个,省级复审(新申报)龙头企业14家,推荐申报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家,安徽山美生物公司认定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金寨映山红公司正在创建2023年示范基地。品牌创建。继续加大“三品一标”建设,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7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个;启动金寨茶叶品牌营销策划,着力提升金寨茶品牌影响力。
(五)农业生态安全监管到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推进梅、响两库禁渔期及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捕”,收缴电捕器3套、禁用钓饵140余斤、涉渔“三无”船舶16只、渔网145条,查处简易程序案件38起,违法捕捞案件12起(移交公安机关刑事追责5起)。持续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完成国家中华猕猴桃原生境保护区项目建设,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0个,布设17种外来入侵生物调查监测点25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严格落实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355家企业入驻国家和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24921张,带证销售农产品8856.34吨;开展乡镇快速检测4506批次、县级检测648批次,配合国家例行检测20批次。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持续推进“两个替代”行动,推广实施有机肥13513吨、除草机械660台、无人机6台、粘虫板7万片及诱捕器2000个,查处无证经营农药案件及违法使用农药案件共10起;有序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改”工作,全面排查整治176家重点养殖场(户)环保问题;推广使用可降解农地膜,建立2个残膜监测点,农地膜回收利用率达97%。
(六)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2501万元,计划实施1万亩,涉及白塔畈、南溪、燕子河、梅山四个乡镇,现已进入招投标程序,即将动工兴建,预计可新增耕地110余亩、旱改水90余亩(含“进出平衡”)。链式发展项目。组织实施茶叶、蚕桑、果蔬及产业奖补链式发展项目49个,总投资2.22亿元,目前各项目均按序时积极推进,资金拨付率33.96%。招商引资。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活动,面对长三角外出招商30余次,摸排招商信息30余条,备案项目12个,落地项目3个,总投资18.18亿元。其中:安徽沐杰食品有限公司的板栗、小龙虾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一期总投资5000万元,于4月28日正式投产;海亮食品深加工项目,正在开展项目环评工作,对接落实项目地块;北京大农时代农药技术研究农产品检测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已开展员工培训,4栋7000平方米厂房正在装修之中;明康汇日产百万枚蛋鸡场项目正在洽谈,即将落地。
(七)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新一轮农村宅基地改革。全县已认定了农村宅基地一般资格权140474户534505人,有限资格权人300人;制定《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暂行办法》,计划第一批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农户875户;建成农村宅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和审批管理平台,已审批宅基地212宗,拆“旧”140宗,排查一户多宅安全隐患房屋47宗。农业生产“大托管”。印发《金寨县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白塔畈镇中心村、大岗村2个行政村先行开展试点,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统防统治等服务,统一托管面积5000亩,服务大户50余户,已收割小麦20万斤。两地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印发《全面开展农村宅基地承包地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全县已排查农户16.96万户,排查化解宅基地案件15件,涉及19户59人;承包地案件18件,涉及32户101人。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印发《金寨县AAA级信用户购买特色农业保险优惠政策实施方案》,上半年,全县特色农业保险参保品种18个,总保费1398.4万元,已理赔324.7万元。
(八)党风政风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压实党建工作责任,规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发展党员、党费收缴等基础和重点工作,深入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题学习教育,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做细做实。开好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与年度组织生活会,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和星级量化创评工作,评选优秀党员36名。扎实开展城乡结对共建与在职党员志愿服务进社区,坚持“党旗飘在一线、堡垒筑在一线、党员冲在一线”。注重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做好9名入党积极分子与1名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考察,3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廉政责任制,严格执行“一岗双责”、“一案双查”,对照反面典型案例,集中开展警示教育5次;加强作风建设,组织明察暗访活动3次,坚决纠治“四风”问题;主动接受监督,主动邀请派驻纪检组参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专题研讨会;健全“三重一大”决策监督机制,认真听取派驻纪检组意见,主动接受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力量,持续优化村级“小微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共办理回复书记信箱12件、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4件、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交办问题2件、县纪委交办问题1件。意识形态工作。严格落实党管意识形态的要求,强化党组书记抓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责任”,狠抓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用党的思想武装头脑;注重信息宣传工作,共发表信息155篇,其中市级13篇、省级以上87篇;健全网信综合防控体系,加强对农业农村局QQ、微信工作群的管理,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未出现重大违反意识形态的事件。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了“防疫有我、爱卫同行”、学习雷锋、环境清洁等志愿服务活动10余次,成功申报邓国庆为全县“最美志愿者”,评选出张传峰等10名最美农民,持续发扬身边“榜样”力量;着力推进职工道德建设,与县气象局联合开展2期道德讲堂;积极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深入社区结对帮扶困难户、帮扶村及慰问困难退休干部,为大家送去党的温暖。
上半年,全局各项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三农”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各项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主要存在: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民产业增收渠道较窄,农业抗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进一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一是持续深化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切实发挥产业联盟及农业技术人员作用,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和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继续加大新机械的研发力度,推广应用山区适用性农业机械;三是大力实施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扩量、经营性收入壮大、转移性收入提升四大行动,稳步增加农民收入。
(二)进一步加快特色产业链式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抓好夏秋茶开发、夏秋蚕养殖、猕猴桃果园管理、黑毛猪生态养殖、设施蔬菜种植等生产经营,提高单产效益,增加一产收入。二是加大经营主体培育,着重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规范提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建设,通过内育外引,培育壮强产业龙头,发挥国家现代产业园平台作用,推深做实绿色产品加工园建设,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业化水平。三是强化品牌授权使用与管理,尽快出台区域公共品牌及地理证明商标授权使用与管理办法,有序引导规范使用,扩大宣传推介,提升品牌价值。四是结合数字乡村试点,持续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大别山茶城、中国药用菌大市场建设,实现农产品销售线下线上双轨运行。
(三)进一步抓好农业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快链式发展项目的实施,把握支持环节的精准性、可行性、实效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督查和调度力度,严把工程质量,加快进度,确保12月底前全部完工。同时,要挖潜提质,增加新增耕地面积。三是抓好重点招商项目的跟踪工作,全力以赴抓好服务,切实帮助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确保新引进落地一批大项目,示范引领产业发展。
(四)进一步强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一是深化执法改革,完善委托执法,推进赋权乡镇执法;进一步落实县直部门执法人员联系乡镇执法工作制度,发挥主管部门指导乡镇执法大队主动执法办案能力。探索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解决农村普法“最后一公里”。二是结合“十年禁捕”工作要求,严厉打击“电、毒、炸”鱼等违法捕捞行为,保护“两个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三是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依法打击私屠滥宰及违法违规调运生猪行为,落实屠宰企业非洲猪瘟疫情排查、检测、报告、入场查证验物等制度,确保群众“舌尖”上安全。
(五)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一是继续抓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新一轮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工作,让群众切实享受改革红利。二是精心开展农业生产“大托管”试点工作,指导有意向的农户签订托管服务合同,建立一体专业化服务组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亩产效益。三是开展撂荒耕地治理工作,落实种粮大户补贴、流转撂荒地奖补等措施,通过引导经营主体流转、大户承包、代耕代管等措施,减少土地撂荒,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六)进一步加强机关党的建设。一是结合“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教及庆祝建党101周年系列活动, 开展好革命传统教育、重温入党誓词、上专题党课、“红色放心岗”评选等工作,推深做实模范机关创建。二是持续抓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以铁的手腕持续推进反腐败工作,扎实做好巡视巡察“后半篇”文章,确保巡视巡察发现问题整改到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和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三是持续开展党员进小区志愿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无偿献血、义务植树、夏日清凉慰问等活动,构建“学雷锋·讲奉献”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