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x胤委员:
您提出的《将“六安篮茶”打造成全球知名的地理标志产品》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金寨篮茶”因用箬叶包裹放置在竹篾编制的“竹篮”里而得名。它是历史名茶,始于明崇祯三年前后的古六安州,是古六安州献给世人的又一茶中瑰宝。初在京城畅销,并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广州佛山茶人到六安大别山采购篮茶,回去再加工后转销港澳及东南亚,一度风靡开来,被港澳及东南亚华人奉为“圣茶”。金寨篮茶属发酵黑茶类,经过春采夏化秋露冬藏四季轮回、自然天成,并用箬叶包裹放置在竹篾编制的“竹篮”里储藏,贵在陈化,妙在储藏,形成了独有的品质特征:茶性温和,箬叶清香。
“金寨篮茶”生产历史悠久,明清时期,金寨隶属于庐州府六安州,当时由于山区茶叶采摘的原料较为成熟,加工技术落后,炒制以后的茶叶没有及时干燥,在不经意间进行了“渥堆”,形成了滋味醇厚的品质特点。明代许次纾《茶疏》中有“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共宝爱”。说明六安茶是江北第一茶,不仅受北方广大地区的欢迎,因其药效,也受江南地区喜爱。六安茶作为贡茶,从明朝初期开始,直到清朝咸丰年间贡茶制度终结,历经两朝共近五百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江南通志》物产篇记六安州茶。袁枚《随园食单》等书中都写到“六安茶”。“岕茶如名士,武夷如高士,六安如野士,皆可为岁寒之交”。
“金寨篮茶”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断外销途径而停产,改革开放后在澳门和广东岭南重新复出,深受消费者青睐,藏茶已成王道,越储藏品质越优质。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金寨篮茶开发生产,将其作为解决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问题、增加茶园亩产效益、调整金寨茶产业结构、增加茶农收入的重要途径。为此,组织茶叶专家、县内茶叶加工企业挖掘历史,研发适宜于现代生产加工的篮茶工艺,从2014年恢复“金寨篮茶”生产。澳门茶王、澳门华联茶业公司前董事长曾志挥先生和现任董事长、总经理曾佐威先生作为市场需求方,多次赴金寨考察和指导篮茶生产。邀请安徽农业大学宁井铭教授及团队来我县指导,制定金寨篮茶工艺流程,传承“金寨篮茶”传统工艺,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现代气息的加工体系。在各方努力下,2020年全县生产“金寨篮茶”100余吨,2021年生产200余吨,2022年预计生产约300吨。2022年我县继续对在县内注册从事夏秋茶生产或经营,使用清洁能源,具有SC认证的茶叶生产、销售主体,按生产量、销售量进行奖补,对茶叶收购流动资金贷款给予贷款贴息,对新购夏秋茶清洁化生产设备予以奖补。
为提升“金寨篮茶”的品牌价值,2020年11月21日我县在合肥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学院召开金寨篮茶品鉴会。浙江大学教授、国家一级评茶师龚淑英担任鉴评组组长,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学院院长、安徽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教授李大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黄建琴,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学院教授、金寨县茶叶联盟首席专家宁井铭,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学院茶叶系主任、副教授李叶云、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学院副教授戴前颖担任鉴评组成员,对我县生产的金寨篮茶产品进行了鉴定评审,出具了鉴评报告。大家一致认为,金寨篮茶加工工艺独特,并用箬叶包裹在竹篾编制的竹篮里储藏,加之金寨独有的原生态环境,使得金寨篮茶品质优良,有生产研究价值。同时,我县于2021年申报了“金寨篮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今年再次提交了一系列补充材料交,有望年底能通过,将助推“金寨篮茶”扩大生产,形成规模,带动一方农户增收。
感谢您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办复类别:A
联系单位: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
联系电话:0564-7162445
金寨县农业农村局
2022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