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粮油: 2023年全县粮食和油料生产目标为:粮食播种面积38.21万亩、大豆1.41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0.2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4.2万吨以上;油料播种面积7.4万亩以上。夏粮(小麦)收获面积5.52万亩,总产1.1777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0.09%、3.3%;秋粮预计收获面积32.7万亩(大豆1.41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0.2025万亩)、产量13.04万吨。全年粮食预计收获面积38.22万亩,总产14.2177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0.026%、0.98%。油料预计收获面积7.414(上年6.589万亩)万亩,预计产量0.946(上年0.8237万吨)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12.52%、14.84%;其中油菜收获面积3.4438万亩(上年2.909万亩),产量0.3578万吨(上年0.3051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18.38%、17.27%。全县秋种计划种植面积8.97万亩,其中:小麦5.52万亩,油菜3.45万亩。截至11月1日,完成油菜种植3.46万亩、小麦2.4万亩,预计11月15日前基本完成种植计划。
(二)畜牧:2023年畜牧生产形势较好,畜禽养殖量稳步增长。全县生猪饲养量40.615万头,其中存栏14.12万头,同比增幅1%,出栏26.495万头,同比增幅0.93%;家禽饲养量620.51万羽,同比增幅1.1%,牛饲养量1.96万头,同比下降1.94%,羊饲养量12.912万只,同比增幅1.03%。
(三)水产:预计2023年水产品总产量14680吨,同比增长4.39%,渔业经济总产值达51387万元,同比增长23%,其中,一产产值31950万元,同比增长9.8%,二产产值17567万元,同比增长56.85%,三产产值1870万元,同比增长26.35%。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稳步推进三大产业提升
1、稳面积,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突出重点:强化优质粮生产,全年优质专用粮食面积稳定在28万亩以上,全县水稻生产全面优质化,年度实施有机稻生产面积达1万亩以上,全县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占比达100%;突出示范片建设,在白塔畈镇建立万亩优质专用水稻示范片1个,在白塔畈镇建立3个千亩小麦示范片和2个百亩油菜示范片,在梅山镇建立了1个500亩小麦示范片和1个百亩油菜示范片,在铁冲乡建立1个千亩油菜示范片。抓好试验示范:实施水稻等粮食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在安徽省金寨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试验站(山区)、白塔畈镇(畈区)2处实施优质专用水稻品种试验示范,每处参试品种20个以上,每品种示范面积1亩左右;在双河镇实施红薯新品种新模式展示试验;在汤家汇镇实施有机稻新品种试验。实施再生稻种植示范,在白塔畈镇、梅山镇实施了再生稻种植示范3000亩。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在双河、桃岭、梅山镇实施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2025亩。开展油菜毯状育苗示范,在白塔畈镇中心村实施5亩油菜毯状育苗,采用机械化移栽,可移栽大田近500亩。
2、抓基础,畜禽养殖健康发展。做好品种保护:投入100万元,实施黑毛猪保种项目,建设保种场1家、保种点18家,保种优质黑毛猪种猪101头;积极申报大别山黄牛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做好疫病防控:扎实开展春秋强制免疫,共免疫生猪19万头、牛1.66万头、羊9.45万只、家禽189.35万羽,推进规模养殖场“先打后补”全覆盖;开展动物疫病监测,采样送检样品510份,非洲猪瘟专项监测样品120份。成功创建非洲猪瘟无疫小区:3月顺利通过省级专家评审,8月通过国家现场评审,成为六安市唯一通过国家评审的无疫小区。推进动物入皖指定通道建设:检查动物116车,产品1679车,合计1795车;新的指定通道建设已完成项目选址立项、土地征收报批、建设方案设计,正在报批专家评审。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试点: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在梅山、吴家店成立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成立法人单位,配置办公地点、设施设备,开展健康养殖、疫病防控、产地检疫等兽医社会化服务。推广饲草种植和青贮饲料发酵技术:指导县内规模猪场,就近流转土地或承包撂荒地,推广种植高丹草、巨菌草、黑麦草等饲草800亩,种养结合就地消纳利用粪污,并利用饲草推广制作发酵饲料,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支持粪污资源化利用:投入40万元实施有机肥推广利用项目,推广商品有机肥2000吨,投入200万元实施“两个替代”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资源化利用粪污1万吨以上。
3、重加工,渔业产业快速发展。新增稻渔综合种养1500亩,累计达10500亩,同比增长16%。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养殖尾水治理项目,完成107亩池塘整形清淤加固改造,225亩虾田沟渠开挖、田块整治。指导招商引资重点企业-金寨海亮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在梅山、响洪甸水库开展大水面养殖鱼种投放工作,2023年共计投放鲢鳙鱼95.0195万尾、65.0790万斤。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发展迅速,2023年新增特种养殖8家,累计达39家。
(二)“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开局良好
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40多年后,按照省市统一工作部署,2023年2月,金寨县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按照“六个结合”“六个统一”要求,到2025年,利用三年时间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完成对全县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土壤的“全面体检”,查明我县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金寨县表层样调查样点数为1487个,其中耕地795个、园地495个、林草地197个;剖面样调查样点数为24个。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三普”经费:组建县级“三普”工作领导组,组建了县级专家技术指导组,明确工作职责,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和岗位责任制。县政府已经批复普查经费预算1099.87万元。2023年度县财政预付款及工作经费合计286.1116万元。开展样点校核,编制土壤分类:于3月26日,完成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布设加密样点79个,经过加密布点后的点位总数量为1511个,包括1487个表层样点,24个剖面样点,形成了金寨县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样点校核工作底图;对金寨现有七个土类、十一个亚类、三十五个土属以及六十个土种进行校核与合并,编制了金寨县第三次土壤普查分类系统。落实技术规范,全面开展采样:举办了技术培训,同时全面开展外业信息调查,9月15日全面开展三普表层外业取样工作,预计到12月底,可以完成全部外业采样任务的80%。
(三)扎实开展农业试验、推广与应用
1、大力实施“4321”农机补短板工程。加快补齐插秧机、播种机、复式开沟机、秸秆处理机“四机具”短板,新增插秧机76台,播种机31台,复式开沟机64台,秸秆处理机械55台,在白塔畈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建设农机服务中心,开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安排链式发展资金700万元,在白塔畈、吴家店、双河建成3个省级农事服务中心;整合秋种资金600万元,建设7个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建设育秧中心,提高水稻机插秧率:投资600万元,在白塔畈、梅山新建育秧中心两家,新增大棚育秧52亩,露天育秧130亩,年育秧能力达4万亩以上。全县完成水稻种植27万亩,其中机插秧13.76万亩、人工插秧12.94万亩、撒播面积0.3万亩,机插秧率达51%,居全市第一。建设粮食烘干中心,提高粮食烘干能力:提升白塔畈阳宝烘干中心,年烘干能力10万吨;新建汤家汇烘干中心,年烘干能力2万吨。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保障粮食安全:新增插秧机96台(四轮乘坐式45台、手扶式51台),从周边地区协调94台来县跨区作业,开展机插秧面积12.26万亩,机插秧率全市第一。开展山区特色小微农机试验示范推广:引进试验新型小型电动名优茶采摘机1533余台套,电动修剪机853台,电动除草机263台,山核桃脱蒲机60余台。引进新型高性能电动茶园锄草机技术。与安农大合作,研发“桑叶切丝机”和“水田除草薅秧机”样机,改进、优化“瓜片模拟手工炒制机”。
2、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召开全县小麦赤霉病和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现场会,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6.1%。安排专项资金4000万元用于实施“两个替代”提升行动,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全县共推广有机肥3.05万吨、小微除草机1550台、粘虫板200万片、诱捕器2万个、杀虫灯200盏、生物农药90483瓶/袋。
3、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开展农户施肥调查:选择130户代表性农户开展施肥情况跟踪调查,利用“施肥监测通”小程序调查采集施肥数据,建立施肥台账,构建施肥数据库。开展测土配方:布设取土测土点位200个,覆盖全县主要土类和作物,邀请安徽农业大学等相关专家精准制定肥料配方。开展田间试验:开展“3414”试验1个,肥料利用率试验2个,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3个,中微量元素单因子肥效试验1个,新肥料新技术试验1个。开展土壤墒情监测:新增1处土壤墒情监测点,各墒情监测点每月开展4次监测,编写土壤墒情监测报告,发布墒情报告30期。开展“三新”技术推广:应用推广种肥同播25302亩,水稻侧深施肥37021亩,机械深施27821亩,水肥一体化10805亩次;推广施用新型肥料471吨、41213亩次,有机肥料30000吨。
4、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完成全县外来入侵植物普查工作,普查系统录入信息1700余条,调查发现外来入侵植物67种,外来入侵病害3种、虫害4种、水生动物4种。完成省市下达的6种农作物种质资源地方老品种收集,加强野生种质资源(苦丁茶、中华猕猴桃)原生境保护力度,开展春秋季动态预警监测评估。推广使用大于0.015毫米以上农地膜、可降解农地膜,完成加厚地膜推广使用示范10000亩。农地膜回收率达97%以上,农药、肥料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率达85%以上。提升培育2家省级生态家庭农场。
5、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完成300人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完成率100%、合格率100%,共培训5个专业6个班300人,其中经营管理型100人,即水稻大户班50人、养猪班50人;专业生产型100人,即水稻班50人、蚕桑班50人;技能服务型100人,即农机手班50人、茶叶加工班50人。在10个乡镇16个村完成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培训试点。
6、扎实开展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试验。安徽省金寨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试验站2023年为25家科研院所(企业)开展抗性鉴定试验,共完成水稻品种鉴定15315份,高山米水稻品种展示试验示范12份,玉米品种试验430份,小麦品种抗寒性试验两批次140份。加强老品种试验示范管理,继续开展天堂寨“红灯笼”辣椒试验示范,着重在品种提纯选育和黄色灯笼椒筛选和培育方面以求有所突破,为当地蔬菜产业发展乃至休闲观光农业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7、及时核发四项惠农补贴资金。农机购置补贴: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51.818万元,受益农户1093户,补贴机具1315台。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补贴面积426657.69亩,补贴标准87.42元/亩,补贴总资金为37298415.25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补贴面积273280.18亩,补贴标准7.76元/亩,补贴金额为2120654.19元。稻谷补贴:补贴面积104536. 11亩,稻谷补贴标准为 104.27 元/亩,补贴金额1089.9980万元。
7、推进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应保尽保,品种涉及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能繁母猪、育肥猪等6个;商业补充保险积极推进,年承保水稻商业补充保险4.71万亩;2023年全县政策性农业保险总理赔576.18万元;水稻商业补充保险总理赔33.48万元。
三、获得荣誉及表彰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面对错综复杂的业务工作,县农技中心克服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爬坡过坎,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正在步入发展快车道。一是与农业农村部、省市业务联系更加紧密。2023年县农技中心党支部继续与省畜牧总站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省畜牧总站、兽医处来我县开展技术培训各1次;3月,农业农村部农机化总站刘恒新站长调研组一行赴金寨调研农机化工作;8月,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赴金寨开展兽医政策法规标准实施情况调研;10月,农业农村部农机化总站第五党支部、安徽省农业农村厅部分党支部赴金寨县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二是受到上级表彰多了,干部工作热情提高了。2023年县农技中心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张亚光获得省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先进个人;伍倩倩获得2022年全省农技推广工作优秀个人;翁亚伟获得全省化肥减量增效工作优秀个人、县直农业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汪家国获得“金寨工匠”候选人。
四、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产业发展压力加大。种植成本高。山区田地坡度大,保水性差,容易发生自然灾害;山区田(地)块小,分布散,机械化作业难,大型农业机械基本无法耕作。劳动力短缺。外出务工多,农村青壮从事农业生产劳力短缺。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复杂,养殖风险将长期存在。劳动力及生产资料成本增加,草地贪夜蛾、稻水象甲、野猪等农作物病害时常发生,粮食生产在稳面积、稳产量、增效益方面面临巨大压力。
(二)干部老龄化,专业人员短缺。金寨农业体制改革与省市和其他县区不同,上下对应不畅,有的部门直接没有了,很多基础性业务都留在农技中心,省市及其他县区一个站室有几个人,金寨多为一人站,工作疲于应付。另一方面,存在专业技术人员不专业现象,
三、2024年工作计划
(一)狠抓粮食生产:创新粮食生产模式,实行“三权”分离,土地向大户集中,走机械化、规模化的路子,把粮食生产纳入链式资金发展项目,夯实粮食发展基础。充分利用山区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高山有机稻、优质粮生产,打造金寨高端粮食品牌,提高种粮效益。重点实施再生稻、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粮食作物品种展示,在梅山镇徐冲村试点推进水稻育种基地建设。
(二)完成土壤三普任务:不折不扣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任务,2024年11月底前完成全部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工作。
(三)种养循环,发展金寨特色养殖。指导县内规模猪场,就近流转土地或承包撂荒地,种植饲草就地消纳利用粪污,持续推广饲草种植和青贮饲料发酵技术,建立中小养殖场种养循环体系。结合庭院经济发展试点推广中华蜜蜂养殖,精选十个村,每村发展100箱,成立金寨县蜜蜂养殖协会,新建蜜蜂产业园;完成5万只标准化规模白鹅养殖场建设,发展1000只以上适度规模和农户分散白鹅养殖,完成白鹅跃迁式发展任务。
(四)做好农机研发推广:做好山区特色小微农机试验示范推广,加大推广适合山区小型拖拉机、微耕机、除草机等具有轻、小、灵活、功能多、能够适应山区作业特点的机械,加强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大山区农机研发力度,切实解决我县农户的机械需求。加强“三中心”建设,解决农村劳力不足问题,逐步实现机械换人,为粮食生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