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兜底任务,把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作为主攻方向,深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沃土,兜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新提升。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动态监测和帮扶常抓不懈。聚焦脱贫户、监测户,深入推进网格化监测,健全部门筛查预警机制,拓展监测渠道,优化监测方式,加强基层走访排查和部门数据比对,持续开展部门数据筛查预警工作,今年以来反馈预警数据12005条(省级反馈数据1次、1387条,县级13个部门反馈数据3次、10618条),其中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数据1261条,通过预警数据监测排查,新识别认定监测对象30户90人(易致贫返贫风险为因病对象15户49人,占比50%),同步制定帮扶措施261条,及时开展帮扶工作。全面实施脱贫户分类帮扶和分类施策,针对全县37350户脱贫户(监测对象)共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清单针对性帮扶措施270339条,确保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稳定增收。
(二)“三保障一安全”持续巩固提升。教育方面,精准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以国家和省资助系统数据为依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学校摸底和学生申报相结合”的方式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3720人次1986.73万元,实现低收入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落实“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学校跟踪、乡镇(街道)劝返”的管理责任体系,全面落实乡镇线、教育线“双线”责任制,双管齐下,层层签订承诺书,全力做好辍学学生劝返工作。按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教学校集中就读、重残儿送教上门”三种方式保障全员就学。2024春学期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人数422人,其中普通学校及幼儿园随班就读237人,特教学校集中就读108人,送教上门77人。将孤儿集中义务教育纳入县级民生工程,现有21名孤儿在仙花实验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医疗方面,优化调整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已有3784人次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服务。脱贫人口免费签约78456人、监测对象签约3352人,实现“应签尽签”。将大病专项救治模式推广作为县域医疗机构针对所有34种大病患者住院治疗的规范化措施,共救治34种大病患者2497人。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慢特病管理工作,促进医防融合,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对76种门诊慢特病包干预算,实行月度考核通报。住房方面,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设防改造,按照应改尽改原则,将符合条件的9户农房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完善申请、评议、公示、审批等程序,建立“一户一档”。加强农房安全日常监测,压实镇村日常巡查责任。农房安全隐患早发现、早处置,确保增量清零。巩固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成果,加强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针对已排查出存在安全隐患的自建房工程措施整治到位,确保“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加强自建房质量安全监管,开展质量安全巡查,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开展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待培训合格后发放合格证书。饮水安全方面,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完成第一批已建的古碑自来水厂、全军乡、桃岭乡、双河镇、油坊店乡管网延伸工程、汤家汇镇银山畈水厂供水工程和第二批抗旱应急工程;第三批正在实施的花石乡供水保障工程、流波䃥供水保障工程、麻埠镇管网延伸工程和响洪甸水厂改造提升工程于2023年12月底开工建设,形象进度达50%左右;第四期即将实施的天堂寨镇供水保障工程、吴家店镇供水保障工程已开工建设,南溪镇夹河水厂(包括汤家汇镇管网延伸工程和南溪镇龙腾自来水厂管网改造工程)正在进行林地报批。已完成铁冲乡等15个乡镇运营接管工作,剩余白塔畈镇等8个乡镇运营接管工作正在推进。社会兜底方面,截至5月底,全县监测录入低收入人口35392人, 其中,低保对象23579人、特困人员6427人、获得救助帮扶的低保边缘人口1865人、获得专项救助的刚性支出困难人口1146人、未纳入基本生活救助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2535人、获得救助帮扶的其他困难人员86人。全县共有兜底保障对象57024人,发放兜底保障资金10920.7万元。其中:农村低保21687人5272.9万元、城镇低保1892人595.5万元;特困人员供养6529人3575.8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0749人461.8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4973人645.9万元;孤儿基本生活保障217人129.5万元;临时救助977人239.3万元。
(三)“两业”促增收不断强化。产业方面,围绕“两环两带两湖”产业布局,突出茶叶、蚕桑、果蔬等主导产业,集中要素支持,引导规模发展。茶产业,积极推进1个千亩连片高标准示范茶园、2个“三化”茶园建设,茶叶种植面积22.81万亩,产量达1.36万吨。蚕桑产业,改造低产桑园500亩,新发展桑园2000亩,建成蚕室2万平方米,养蚕3.11万张,产量达1517吨。脱贫村产业,全县71个出列村,每村发展1项以上主导特色产业,其中茶叶38个、中药材11个、畜禽养殖10个、林特7个、蚕桑3个、蔬菜2个。庭院经济,安排资金1000万元,建设51个县级示范点,示范带动70个乡镇级示范点,鼓励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增收4023户,7922亩。全县庭院经济示范点共涉及农户4023户,发展茶、药、桑、果等种植业约7922亩。继续实施特色种养业奖补政策,支持脱贫户、监测户自种自养发展1-3个稳定增收的特色种养项目,安排2000万元财政资金为全县发展产业达到标准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发放奖补,预计6月底前通过一卡通平台发放完成。开展“一村一技”培训脱贫户、监测户4050人次。就业方面,认定就业帮扶车间15家,在岗人数655人,其中脱贫户163人,发放脱贫户、监测户省外交通补贴40.3万元;县内其他灵活就业补贴97.27万元;居家就业、帮扶车间(基地)补贴65.1935万元。将公益岗安置人员数维持在1万人以上,按月及时发放脱贫户公益岗工资,发放资金1939.652万元。结合农民工培训意愿,茶艺师、养老护理员、母婴护理、互联网营销师等工种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完成869人,完成任务数49.38%。为25647名困难群体代缴保费346.88万元,其中低保对象5703人,特困人员102人,重度残疾人6339人,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对象13503人。将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由150元提高至170元,惠及全县12万余参保群众,为12.8万名60周岁以上老人按月发放养老金1.48亿元,人均每月养老金水平195元,新增领待人员养老金水平达239元。金融支撑方面,全县涉农贷款余额356.2亿元,本年新增贷款19亿元;发挥创业担保贷款7137万元,财政给予贷款贴息359.69万元;创新开展农业生产设施确权登记和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完成确权登记发证18宗,累计发放抵押贷款248万元。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 307户1264.6万元,确保符合条件、有发展生产经营意愿的脱贫人口等对象“应贷尽贷”。承保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5188户,保费613.95万元,县级保费补贴39.01万元,理赔3575户,赔付318.16万元;承保特色农业保险17个品种,1882户,保费2626.07万元,县级保费补贴 1181.73万元,理赔 231户,赔付627.9万元。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方面,抓两业稳群众增收,全面落实两业奖补,组织开展各类精准用工对接活动,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开发公益劳务岗位等方式帮助搬迁群众就业。根据安置点规模、乡村振兴战略、县域经济发展等工作实际,在安置点周边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食用菌、蚕桑、果蔬、小香薯等农业特色产业。共有13849名搬迁群众务工就业,其中公益性岗位就业3405人,省外务工就业5451人。
(四)乡村建设扎实开展。争创2024年度精品示范村,3月21日省委农办公布2024年度精品示范村名单,我县全军乡熊家河村、古碑镇宋河村、麻埠镇响洪甸村、铁冲乡铁冲高畈片区成功入选。多次组织县直相关部门对4个精品示范村申报的第一批8000万元(省级一般债券资金40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4000万元)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现场审核把关。稳步推进2023年度精品示范村建设,4个精品示范村共安排项目75个18376.5万元,截至目前,开工建设项目65个,开工率86.67%,支付项目资金3116.2万元,支付率25.54%。推进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建设工作,选择200个规划保留自然村庄,投入专项资金6200万元,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完成建设任务112个,占任务数的55.4%,整体建设形象进度达95%。青山镇尧塘村寿湾中心村、全军乡熊家河村西楼中心村等10个省级中心村于4月17日通过省级批复,安排第一批专项资金1100万元用于垃圾处理、改厕治污、道路畅通、庭院环境整治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改厕2533户,超过全年2000户任务数。参加村庄清洁行动近9.3万人次,累计清理村内沟塘1145处、乱搭乱建2093户、废旧广告牌1849个、无功能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
(五)重点工作统筹抓实。2024年,县本级财政计划安排资金1.35亿元用于支持有效衔接,与上年持平,下达资金8486.9万元。下达衔接资金2批次35551.9万元,安排项目114个,开工项目114个、开工率100%,完工35个、完工率30.7%;完成衔接资金支出14942.4万元,支出进度42.03%(完成衔接资金支出7613.63万元,支出进度21.4%)。扎实推进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实施,在示范区终期评估中获得全国A类好成绩。下达移民后扶项目资金计划25056万元,实施项目222个。其中: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198个,投资16799万元,占后扶项目资金总量的67%;产业发展项目24个,投资8257万元,占后扶项目资金总量的33% 。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工项目85个,拨付资金11774万元,占比达47%。
(六)“五大帮扶”全面推进。压实联系帮扶责任,进一步健全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工作体系,调整完善县级领导帮扶联系的乡镇和村,明确县四个班子成员、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每月到乡村调研、推动工作时间1周以上,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每月进村入户调研15天以上。落实定点帮扶任务,继续严格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积极配合省市定点帮扶单位开展好帮扶工作。争取人社部、省市县三级定点帮扶单位直接投入定点帮扶村资金1400多万元。帮助销售农副产品价值2000多万元。强化驻村帮扶管理,督促全县83个行政村249名第八批选派干部按时按点到村开展工作,启动第九批选派干部驻村帮扶,做好与第八批选派干部交接工作。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培训教育管理,组织驻村工作队开展入户走访活动,全力做好驻村工作队跟踪管理。抓好结对帮扶对接,积极与帮扶县庐江县对接,扎实推动县域结对各项工作有序正常开展。严格落实庐江县帮扶资金1900多万元的使用和管理,认真谋划帮扶项目。积极主动对接帮扶县引导社会各界赴我县开展认领认捐、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各项爱心活动。开展社会帮扶活动,大力实施“万企兴万村”等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组织号召县直定点帮扶单位,动员鼓励广大民营企业、社会组织,通过投资兴业、招工就业、慈善捐赠等形式,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群众就业增收。通过省市县定点帮扶单位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定点帮扶村2300多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脱贫群众返贫风险依然存在,全县1366户4638人监测对象中尚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还有555户1809人,防范返贫致贫仍有压力。脱贫群众增收渠道少、收入不稳定。个别脱贫户或监测户家里长期缺乏劳动力,全靠政府兜底维持基本生活,一旦发生重大变故,导致收入大幅下降,持续增收困难。
(二)产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我县是山区县、库区县,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缺少实力强、效益好、带动能力大的产业龙头,尤其是没有一家有影响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兴旺发展战略还任重道远。
(三)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因交通、区位及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差异,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村各类专业人才缺乏。金寨县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青壮劳力外出创业多,大学毕业生等科技人才回流少,导致金寨县产业发展带头人、专业技术人员、产业经纪人及农业企业家少,影响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少数衔接资金项目资产也因地域、经营管理等原因影响投资效益发挥。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完善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动态监测帮扶。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政策宣传,常态化开展监测工作,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对网格内的群众及时开展动态走访,发现困难及时反映解决,纳入监测帮扶。
(二)紧盯产业就业,确保脱贫户持续增收。支持好脱贫户和监测户特色种养项目。以一乡一宿为切入点,致力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生态观光+户外运动+研学实践+康体养生”为一体多元化、沉浸式体验精品民宿。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稳定公益性岗位,积极发挥建设作用。
(三)突出乡村建设,抓好乡风文明治理。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抓好全县示范乡村建设和自然村庄环境整治工作。
(四)狠抓资金拨付,尽快发挥项目绩效。加大衔接资金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进度的工作调度,确保符合序时进度,资金拨付率全面提高。开展优化提升衔接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调研及村级扶贫项目资产后续运营管理问题持续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