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雨情。入梅以来,我县共遭遇四轮强降雨过程,出梅后天气转晴。据统计,6月19日至7月15日,全县累计平均降雨量约618.7毫米,243个站点中超1000毫米有3个,超过500毫米的有189个,其中最大的为1071毫米(燕子河站点)。最大小时雨强为88.6毫米(果子园站点,7月13日11时至12时)。
(二)水情。全县共有大、中、小型水库116座,塘坝0.72万座。现大型水库实时蓄水量约26.03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实时蓄水量约0.38亿立方米,小型水库实时蓄水量约0.23亿立方米。截至7月22日10时,梅山水库水位127.52米,超汛限水位2.25米,蓄水量13.29亿立方米(较2023年同期蓄水量多6.79亿立方米);响洪甸水库水位125.78米,超汛限水位0.78米,蓄水量12.74亿立方米(较2023年同期蓄水量多5.15亿立方米)。
(三)灾情。据统计,梅雨期受强降雨影响,全县基层公路、农作物及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62亿元,无人员伤亡。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科学精准预测预报。组织县气象、水利、应急、自然资源等部门24小时在防汛指挥部会商值班,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动态情况,重点关注短时强降雨的落区。入梅以来,发布预报预警信息130余条、气象专报8期。同时,县防汛办组织对全县的防汛视频监控、雨量计、水位计,各乡镇配备的卫星电话进行巡检,确保正常使用。
(二)周密安排动员部署。进入梅雨期以来,县防指累计召开全县防汛工作视频会议4次,对强降雨防范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县水利、应急、气象、自然资源、城管等部门累计召开防汛会商工作会议10余次,对雨情预报及强降雨期间各项应对工作及时进行会商研判。
(三)及时启动应急响应。自6月20日19时开始,县防指根据降雨预测预报情况,累计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3次,三级应急响应2次,要求县交通局、县文旅体育局、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职能单位做好风险排查和管控工作。
(四)一线调度靠前指挥。强降雨期间,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严格落实24小时坐镇指挥部调度指挥制度,亲自带队下沉一线,直赴降雨量最多的区域查看情况,及时就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作出部署要求。联系乡镇的县领导全部赶赴包保乡镇坐镇指挥,协调各项防汛救灾抢险工作,乡镇班子成员全部到包保村(社区)开展驻点办公。据统计,赴防汛包保乡镇的县领导26人,乡镇班子成员到包保村(社区)259人。同时,明确要求梅山水库管理处、红石嘴管理处、梅山镇等重点水利工程责任单位建立完善防汛资源共享、调度联动机制,及时共享城区各点位涵闸启闭情况。
(五)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县、乡两级防汛责任人及时组织巡堤查险人员,重点针对乡村易发灾害地段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累计参与460余人。突出抓好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水库山塘、水电站、低洼易涝区、城区EOD项目等薄弱环节防范。县、乡两级包保责任人全面开展走访,及时掌握近期返村人员,重点关注独居、空巢老人以及各类养老院情况,做好疏散转移准备,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六)视情提早落实转移。按照“应转尽转”工作要求,县、乡、村三级包保责任人认真开展走访摸排,做好危险区群众疏散转移。针对性启用应急安置点备齐物资,并随时启动应急安置工作,仅7月9日至7月13日,全县累计转移1614户3979人。
(七)强化物资队伍保障。根据防汛应急响应要求,电力、交通、通信抢修队伍值班在岗、随时待命,随时处置突发事件。县交通、市政、应急、重点工程处等单位在城区重点小区、重点路段备齐备足防汛物资、落实排涝设备和人员准备,发生积水做到及时启动设备排除涝水,本轮降雨期间全县城区未发生内涝情况。县、乡各类医院、卫生院按照要求,严格落实值班带班制度,备足医疗救援力量,做好紧急情况救治相关准备工作,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同时,强降雨期间,县消防救援力量及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累计派出20余支救援队伍及时赴雨量较大乡镇备勤,第一时间到具体点位开展人口转移、排水排涝、道路疏通等工作。
(八)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各乡镇、县防指成员单位、城区各级各类包保住宅小区防汛责任单位,严格按照县防指要求,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工作。特别是梅山水库泄洪期间,县防指及时发布工作提示函,梅山镇、经济开发区、县直各单位均能够迅速到包保划定区域,开展梅山水库大流量泄洪期间的暴雨渍涝灾害的防御和处置工作。
(九)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密切关注县内重点水利工程,与梅、响水库管理处、淠史杭管理局等单位互通雨情、水情,根据水库上游强降雨落区、降水汇集情况,及时与市政府、省水利厅报告会商研判,科学有序调控梅、响两库蓄水,提前预泄腾库,不间断增加泄洪流量,尽最大可能减轻水库上下游群众损失。同时,做好中小水库的调度管理,严格按汛期水库调度运行计划,及时将超汛限水位的水库水位降至汛限水位以下,在保障防汛的同时,做好蓄水保水工作。
(十)全面采取关停撤措施。自接到强降雨预报之后,全县20余处涉山涉水景区、漂流项目、网红打卡地、全面开展“关停撤”措施,及时劝返疏导游客。同时,我县境内合武高铁、和襄高速工程及交通、水利等在建工程及农业生产等工作全部暂停,人员、机械、设备及时撤离上岸。根据雨情态势发展,视情停运公共交通,特别是山区公交车,确保人员安全。
(十一)认真做好汛后复盘总结。及时印发《关于切实做好暴雨后基础设施抢修等有关工作的通知》,组织各乡镇做好产业发展恢复、公共基础设施修复、卫生防疫等工作。县水利、应急、自然资源等部门及时分组赴各乡镇查看水库、水电站、地质灾害点等情况,针对性加强运行管理、总结提升。
三、经验做法和成效
我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380毫米,据统计,自1月1日至7月15日,全县243个站点中超过1500毫米的有12个站点,超过1000毫米的站点有184个,最大累计降雨量1698毫米(马鬃岭站点);6月19日入梅以来,全县243个站点中超过1000毫米的有3个站点,最大为燕子河站点1071毫米,超过500毫米的站点有191个,去年同期超过200毫米的站点只有10个,最大天堂寨站点239毫米,今年梅雨期降雨量较常年明显偏多,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超前部署、严密防范、全力应对下,确保了度汛安全。
(一)精准预报是前提。县气象、水利、应急、自然资源等部门安排专人在防汛会商室值班,夜以继日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动态,采取多种方式,动态预报降雨情况,重点关注短时强降雨的落区,及时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发布预警信息,落实临灾预警“叫应”机制,指导各单位精准开展强降雨防御工作。
(二)科学调度是基础。气象部门预报未来24小时全县发生区域性暴雨、大暴雨,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250毫米以下时,县防指及时启动了四级响应;预报未来24小时全县发生区域性大暴雨、特大暴雨,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时县防指将四级响应提升至三级响应。梅、响管理处、淠史杭管理局等重点水利工程单位互通雨情、水情,根据水库上游强降雨落区、降水汇集情况,及时与省水利厅会商研判,科学有序调控梅、响两库蓄水,提前预泄腾库,不间断增加下泄流量,尽最大程度减轻水库上下游群众损失。
(三)提前转移是核心。县级包保责任人下沉至包保乡镇、乡级包保责任人下沉至包保村(社区),重点关注独居、空巢老人以及各类养老院情况,全面启用应急安置点,坚决果断组织受威胁人员提前转移,在强降雨来临前转移到位,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
(四)强化救援是关键。县、乡基层应急队伍、专业抢险队伍、社会应急队伍总计2039余人在岗在位,随时应对突发情况。电力、交通、通讯抢修队伍及全县医疗机构加强应急值班带班、随时待命,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县交通、市政、应急、重点工程处等单位备齐备足防汛物资、落实排涝设备和人员准备,时刻做好排涝抢险准备。
四、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一)群众转移意愿不强。降雨持续时间长,部分群众有疲劳厌倦情绪,有的认为降雨强度不大,家里面喂有家禽,影响生产生活,不愿意离开原居住房屋转移至集中安置点。
(二)两路建设隐患较大。合武高铁、和襄高速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涉河涉水工程较多,特别是开挖隧道、修路,扰动、破坏山体面积大,弃土、弃渣容易淤积河道,安全隐患大。
(三)预报精准度待提高。本轮降雨持续时间长,历年罕见,降雨落区变化大,时段过程降雨量有时难以预报精准。
五、下一步改进工作打算
(一)持续开展隐患排查。主要是两大水库大流量泄洪对下游的堤防运行等构成威胁,督促梅山镇、县河道管理服务中心加大巡堤查险的力度;当前土壤含水量高,要防止城区周边公路塌方、泥石流等造成次生灾害。
(二)谋划防洪排涝工程。前期实施的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在本轮降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证明,通过工程治理的措施,能有效提高城区防洪排涝能力。一是改造红石嘴大坝,增加下泄流量,减轻老城区防洪压力,科学调度发挥红石嘴枢纽现有涵闸排泄功能,尽量降低坝上水位。二是对新老城区现有阻水桥梁,分期进行改造,新建桥梁严格落实防洪影响评价,提高防洪标准。三是对本轮降雨出现的积水路段、低洼地区积水点全面排查,通过工程措施进行整治提升。
(三)制作永久标识标牌。继1991年梅山水库大流量泄洪后,本年度梅雨期梅山水库泄洪1200m³/s是近30年来最大的一次,安排人员对沿河的桥梁等重要节点处高程进行测量,制作永久性标识标牌,为以后城区防汛提供科学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