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处暑,中午的太阳依旧火辣,最近下了几场秋雨,早晚出门感觉凉凉的……

处暑处于两个季节的中间,气候上自然也就具有夏、秋的双重特点。一方面,处暑仍具有暑气,表现为白天热;另一方面,处暑已有秋象,体现为早晚凉。那么在这个时间段,我们要如何健康养生呢? 处暑是一年之中气温由高逐渐降低的转折期,此后湿气逐渐减弱,转向干热,桑拿天逐渐减少。但真正的秋天还未到来,因为炎夏的余热还未消,秋老虎随时会反扑。 秋季气温不稳定且昼夜温差变大,是冠状动脉痉挛、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高发季节。 不可过于“秋冻” 虽然入秋后避免过早添衣可使人体的抗寒能力得到锻炼,但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冻”也应有度。 随着暑气散去,人们食欲增加,易使胃肠负担加重,引发消化系统疾病。1、初秋时节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应比夏季多睡1小时。2、早晨起床后,及时打开窗户,呼吸室外新鲜空气,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避免受寒。 《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之后,阳气收回,运动宜轻松平缓不过度,切忌暴汗。每个人可根据情况选择一些平缓轻松的运动项目,如瑜伽、太极拳、慢跑等。尤其是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一定要避免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指出:“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所以饮食当坚持少辛多酸的原则,以清润、收敛为主。多食莲藕、荸荠、蜂蜜、梨、甘蔗、山药、扁豆、枸杞、银耳、木耳、鸭肉、柚子、山楂、橘子、猕猴桃等,适当减少辣椒、姜、葱、蒜、韭菜、八角、茴香等辛味食材。 材料:北沙参、百合、麦冬各20克,老鸭肉500克,陈皮5克,生姜3片。 做法:以上食材洗净后,一同入煲,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成小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此汤能益胃生津、滋阴润燥,适合皮肤及口鼻黏膜干燥、大便干结之人。 材料:桂圆干10克、红枣20克、莲子30克、糯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以上材料洗净后,红枣去核,莲子去芯浸泡1小时,然后全部材料放入煲中,加入足量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熬至粥成加入冰糖调味即可。此粥能健脾养心安神,适合夏秋之交脾胃受损,或素体血虚、失眠多梦之人。 材料:将梨子洗净,去皮、核,捣烂取汁,将蜂蜜放入梨汁内调匀即可。此饮能够清热利咽、养阴润肺、润肠通便。 随着秋意渐浓,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天地阳气从旺盛到逐渐开始收敛,草木从繁茂开始逐渐转向凋零。人体与天地秋收之势相应,阳气渐收,阳消阴长,人的精神情志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悲秋”,严重者甚至出现消极、伤感甚至抑郁的情绪。故秋季的养生应注意情志的调养,保持乐观、开朗、积极的情绪,感受事物的积极方面,安定情志。平时可多进行听音乐、练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活动。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